品名 | 藏名:格夏
|
汉语拼音 | ZONGYEHU
|
拉丁名 | 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kuntze.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棕叶芦的叶。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秆直立,高1~3m,具白色髓部。叶鞘光滑,紧密包茎;叶舌质硬,截平,长1~2mm;叶片扁平,广披针形,基部呈心形,长达40cm,宽3~7cm,光滑或幼嫩时边缘微粗糙,具细小横脉纹。圆锥花序长达60cm,每节着生1~3个分枝;分枝斜向上升,下部裸露,基部主枝长达30cm;小穗长约1.5~1.8mm,其柄长约2mm,颖短小,长约为小穗1/5~1/4,先端钝头,透明膜质,脉纹不明显;第一花仅具一不孕外稃,约与小穗等长或稍短,具一脉;第二花两性,外稃卵形,具短尖头,与第一外稃等长或略有上下,具3脉,边缘疏生柔毛,成熟后其毛广展;内稃透明膜质,较短小;花药褐色,长约1mm。颖果长圆形,长约0.5mm。夏秋间抽穗。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区。印度、尼泊尔、缅甸至马来西亚亦有。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200m以下的灌林、山坡和山谷中。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6~7月割收地上部分,拣净粗干,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叶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叶片大多折断,撕裂,淡黄色。完整者广披针形,长可达40cm,宽3~7cm,扁平,光滑或边缘稍粗糙,基部近心形,先端渐尖;叶鞘筒状,光滑,质脆,断面有空腔。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叶鞘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长方形,较小,壁厚6~10μm,木化;下表面细胞类方形,较小,略切向延长,壁厚约10μm,尤以外侧与两侧壁甚厚,壁木栓化。表皮外均被角质层。维管束环列于下表皮内侧,十数个,有限外韧型;外围有1~2列木化纤维组成的维管束鞘,木质部导管数个,较小,“U”字形排列(半圆形排列),其下方为韧皮部。叶脉维管束的上下表面内侧均有厚壁纤维束,上表皮数个细胞,下表皮内侧2~4层细胞。维管束之间有一小型维管束,其上表皮内侧无纤维束,下表皮内侧仅有数个纤维束。皮层由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常在维管束之间可见大的椭圆形空腔。 粉未鉴别:淡黄色。非腺毛易察,单细胞,无色,常分布于叶鞘下表皮。细长单细胞毛平直,长470~550μm,直径6~15μm,壁厚2.5~4μm,表面光滑,短小单细胞毛,似火焰状,顶端锐尖,基部长圆形或类圆形,长32~79μm。叶鞘上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方形,垂周壁细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不规则长方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厚为7~13μm。气孔多存在于近叶脉两侧的表皮细胞上,以下表皮为多,保卫细胞亚铃型,副卫细胞两个,近圆三角形,气孔长28~40μm,直径19~37μm。表皮细胞中散有硅化物结晶,类方形,直径2~10μm。还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及毛脱落后的类圆或类圆方形毛痕,直径7~12μm。纤维众多,多碎断,成束散在,细长,末端渐尖或斜尖,直径11~17μm,壁厚3~8μm,纹孔小,斜裂隙状或十字状。薄壁细胞表面观长方形,类方形,壁厚约7μm,孔沟和壁孔明显,类圆,细小。网纹,螺纹导管,直径8~25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涩,性平。
《藏汉大辞典》:味甘、涩,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延年益寿,培元强身。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配方用,6~9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木棉花、甘草、棕叶芦、荜茇。用适量牛奶共煮沸后,饮服。用于水肿病。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格夏延年益寿,培元强身,本品产自印度,状如瓶口饰竹,有芒。传说,村札西送给世尊一些格夏,世尊花费了六年时间,才做成了草席。让钧多吉说:“格夏生肌强身。”格夏即棕叶芦。本品形态似竹,小穗具刺毛等与《晶珠本草》记载相近。但《晶珠本草》汉译本译注为吉祥草,附录注明为百合科植物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 (Andr.) kunth。吉祥草系一年生栽培观赏植物,与本品纯属张冠李戴。据杨竞生先生查证,吉祥草梵语译为除邪或上茅,一种长芒禾本科植物,决非百合科吉祥草。据悉,寺院活佛念经时,将格夏摆在经桌上以示吉祥,但形态特征与本品有异,究为何物待查。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