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兰扎
|
汉语拼音 | DAQINGYAN
|
拉丁名 | Halitura.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卤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
|
动植物形态 | 主要形成干涸盐湖中。按其产状,有出现于沉积岩层中,成致密块状的岩盐层;有出现于气候干热地区,封闭水盆的盐湖。沙漠地带盐泽中的石盐则成粉末状或土状皮壳。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主产于青海盐湖,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云南、山东、安徽等地均产。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常与石膏、杂卤石、粘土、砂岩及方解石相伴而产于各时期的水成岩中,成蕴藏丰富的矿层,也有产于盐泉及海洋中。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全年均可采集。采收后,沥尽母液,自然干燥。或从古代含盐的湖泊,经长期蒸发而干涸的湖底采得后,除去泥沙杂质,干燥后,研末备用。精制品则将原盐溶于蒸馏水中,反复滤过数次,蒸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属单轴晶系。单晶体为立方体形,在立方体晶面上常有漏斗形凹陷。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或豆状、粒状。为白青至暗青色,半透明,玻璃光泽,风化面显油脂光泽,置露空气中,有引湿性。硬度2,比重2.1~2.2,性脆,解理完全,易溶于水,有咸味。以青色,结晶整齐,块状形大,洁净明亮者为佳,如色发黑碎块者为次。
|
中药化学成分 | 主要含氯化钠(NaCl),其中含钠39.4%,氯60.6%,常含卤水、气泡、泥质及有机质等混合物。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丸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含有钠离子,是维持细胞液容量和渗透压的主要因素,与体内水分平衡、血液循环等均有密切关系。 (2)内服食盐的稀溶液,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酸而助消化;至肠能刺激肠粘膜。加强其蠕动与分泌,有利于大便的排出。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咸,性寒;无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凉血,消痞块,消食破积。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用于消化不良,积食成块等症。
|
用法用量 | 1.5~4.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十五味黑药丸:寒水石150g,食盐(炒)150g,烈香杜鹃叶150g,藏木通150g,肉豆蔻30g,芫荽100g,芒硝40g,硇砂40g,光明盐40g,紫硇砂40g,唐古特乌头100g,藏木香100g,荜茇50g,黑胡椒60g,山柰80g。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蜂蜜100g,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能散寒消食,破瘀消积。用于慢性肠炎,胃冷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腹部有痞块及嗳气频作。一次2~3丸,一日3次。每丸重0.8g。 方二:十五味黑药散:寒水石(制)150g,荜茇50g,光明盐40g,芫荽子100g,食盐(炒)150g,火硝40g,杜鹃叶150g,黑胡椒60g,山柰80g,紫硇砂40g,硇砂40g,藏木香100g,唐古特乌头100g,藏木通150g,肉豆蔻30g。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能散寒消食,破瘀消结,用于慢性肠胃病,胃冷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及嗳气频作。一次2~3g,一日3次。 方三:光明盐、紫硇砂、白硇砂,白糖调和为散,此为基础方。加青盐,用自己的小便送服,主治茶和水积滞不消。 方四:牛乳加青盐内服,收敛散布的精华不消化症。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记述:大青盐消食,破痞瘤,通结开闭。本品分为土产盐和商品盐两种。各地大都出产,产量很多,特别是大部出自红色土壤中,盐水泉从地下涌出,引向周围,蒸发成盐,称为各地的“田盐”。田盐均不应染上各地的土色,如染上土色,要洗净,粉碎。 春秋采的质佳;夏季采的盐质中;冬季采的盐质劣。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