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普日芒木保
|
汉语拼音 | NIANMAOHAO
|
拉丁名 | Artemisia mattfeldii Pamp.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粘毛蒿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垂直。茎直立,单一,高35~50cm,具纵棱,密被粘质腺毛,不分枝或仅先端有着生花序的短分枝。叶纸质,两面有腺毛,背面有白色绒毛。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长圆状卵形,长4~6cm,宽3~4cm,3(~2)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5~6枚,末回小裂片小,披针形,基部有半抱茎的假托叶;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型,唯叶具短柄,先端钝尖或锐尖,边略向下反卷,中轴有狭翅;上部叶略小,近无柄,二回羽状全裂;苞片叶1~2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多数,长圆形或宽卵形,直径3~4mm,无梗,有细小的披针形小苞叶,排成腋生的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背面微有腺毛,顶端具须毛;雌花5~7朵;两性花8~15朵,冠檐紫色。瘦果小,倒卵形或长圆形。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600~4700m的山地、林缘、林下、荒坡、路旁等。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7~10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于每年开花盛期,采集全草,去掉老枝枯叶,阴干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黄棕色至棕褐色,直径3~6mm,具明显纵条棱,密被粘质短腺毛,质硬易折,断面外层呈纤维性,棕黄色,髓部大,海绵质,类白色,有明显小圆孔。叶棕褐色,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可见叶片轮廓长圆状卵形或长圆形,叶面与背面脉上具腺毛;2~3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多数,长圆或宽卵形,直径3~4mm,无梗,有细小披针形小苞叶;外层与中层总苞片背面微有短腺毛,顶端具疏须毛。气香,味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方一:粘毛蒿,火绒草,阿氏蒿。
方二:粘毛蒿,地榆,侧柏叶,悬钩子茎。
|
药性 | 味苦、辛,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杀虫利湿,清热解毒。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用于治疗疫病、炭疽病、皮肤病以及虫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粘毛蒿50g,火绒草45g,阿氏蒿45g。共研细粉,治肠炎、痢疾。每次2~3g,一日3次,煎服。 方二:粘毛蒿50g,地榆50g,侧柏叶40g,悬钩子茎30g。共研粗粉,治白带、崩漏。一次3g,一日2~3次,煎服。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一、可作本品入药的尚有灰苞蒿与蒙古蒿两种,其特征检索如下:
1.植株有明显的腺毛或粘毛。茎中部叶2~3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5~6枚,末次裂片披针形,边反卷。---粘毛蒿Artemtsia mattfeldii Pamp.
1.植株不具明显的腺毛或粘毛。茎中部叶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3枚,小裂片宽裂片型。---2
2.头伏花序卵形,直径2~3mm,在茎上组成宽展的圆锥花序。小裂片椭圆形,两侧中裂片再次全裂成线状披针形,边稍反卷,中轴具狭翅。---灰苞蒿A. roxburghiana Bess.
2.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1.5~2mm,在茎上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小裂片披针形、线形,边不反卷。---蒙古蒿A. mongolica Fischi ex Bess.
二、蒙古蒿在藏医中广为使用,且在中医亦广为家艾(艾蒿)的代用品,并可提取芳香油,供化工和工业上使用,为推广这一资源,将显微、粉末特征作了研究,为今后开发利用提供了检测手段。
显微特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皮层狭窄,4~7列,细胞多切向延长,凹下处常呈长条形,突起处发育有厚角组织。内皮层明显,细胞较大,木化,呈马蹄形增厚。中柱鞘纤维束盔帽状,呈环带状断续于维管束顶。维管束环列,18~19个。韧皮部狭窄,形成层较明显,木质部导管单列,木薄壁细胞部分木化。草酸钙结晶为方晶及砂晶,直径10~35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粉末特征:黄绿色,味微苦、气重,T形毛众多,常缠结,顶端细胞横生,大多数细长而扭曲,中部直径3~15μm,胞腔线形或不明显;基部多为一个细胞,少有3~4个者。腺毛稀少,淡黄色,由4~6个细胞组成;顶面观长圆形或鞋底形,成对并列,直径17~25μm,长27~49μm;侧面观成对叠生,2~3层,角质层厚。花粉粒类球形,直径28~35μm,具3沟孔,外壁分层明显,表面隐见小疣状雕纹,常有小砂晶附着。叶碎片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可见毛基痕(上表皮)胞壁微弯曲,散在腺毛和众多T形毛断柄及毛基痕;不定式气孔(下表皮多于上表皮)长圆形,直径16~19μm,长20~32μm,副卫细胞4~5个。纤维淡黄色,成束或散在,胞壁极厚,孔沟不甚明显,胞腔狭窄呈线形,直径5~12μm。导管为网纹和螺纹导管,直径17~29μm。草酸钙结晶众多,常见方晶、砂晶和球晶,直径7~35μ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