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切尔哇
|
汉语拼音 | MAQUE
|
拉丁名 |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雀科动物树麻雀的脑、肉、粪。
|
动植物形态 | 雌雄相似,体长约126~137mm,体重200g左右。从额至后颈暗栗褐色,肩和上背棕褐色 ,而杂以黑褐色纵纹。从下背至尾上覆羽砂褐色。翼上小覆羽淡栗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羽端棕白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横斑;飞羽也呈黑褐色。眼先、耳区上的一块斑以及颏与喉的中央等均黑色,喉侧白色,胸和腹白而沾砂褐色。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全国各地,也见于青藏高原海拔近5000m的地方。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活动范围很广,一般多栖息于乡村住屋附近。性好结群活动,有时可至数百一群。喧闹不停。飞翔力较差。主要以农作物为食,盗食谷物粮食。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在繁殖季节,捕捉昆虫。营巢简陋。繁殖力强,年产卵2~3次,每产卵5~6枚。卵的颜色变化很大,但底色均为白色或灰白色,其上布有多变的各种色斑。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四季可捕杀麻雀,取头,鲜用或晾干,研细;再除去内脏、爪,将肉晾干,研细,或鲜用;收集粪便,拣净泥土,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脑、肉、粪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干燥的雀粪,圆柱形,有时稍弯曲,长5~8mm,径1~2mm。表面灰棕色或灰白色(随食物来源不同有差异)。质稍硬,易折断,断面棕色,呈粒状。气微腥臭。以干燥、无杂质、无泥土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粪便含灰分33.7%,总氮量5.66%,氨0.22%。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丸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麻雀肉味甘,性温。麻雀粪味涩,性温。
|
归经 | |
功效 |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阳痿,疗疮疖。
麻雀肉:治肾寒病、久病体虚、病后体弱无力等症。
麻雀粪(用火烤焦,产烟):熏治噎逆;(合胡麻油渣,入锅水煮,待快干时倒酒适量,捞起,用布包敷患处)敷治疮疖,提脓。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记述:麻雀肉、脑均能壮阳,治肾寒病。粪治呃逆,麻雀是居住在村庄的灰色小雀,亦名赤得东本,此为藏麻雀。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