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卡热察
|
汉语拼音 | ZINAOSHA
|
拉丁名 | Purpurea holite.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紫硇砂为卤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系由内陆湖泊和被河坝与海隔绝的盐湖及海湾经蒸发干涸所形成。
|
动植物形态 |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自盐湖中取出,晒干即得。生用或碾细后,用4∶1的醋煮干成霜,刮下供药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晶体属于等轴晶系。多呈立方体块状,有棱角或凹凸不平。紫红色或暗紫色,稍有光泽,质重,以手摸之有凉感,硬而脆,断面不平整,光亮,臭气浓,味咸,可溶于水。
|
中药化学成分 | 主含氯化钠。据青海产品分析结果:其中含Na+ 40.06%,Cl-58.43%,尚有K+0.18%,Ca2+0.43%,SO2/3-0.83%,及微量元素Si、Cu、Pb等。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本品水溶液应显钠盐与氯化物的特殊反应。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丸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2~3.42g/kg。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小鼠。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咸而辛,性温、重腻。
|
归经 | |
功效 | 温胃通便。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用于腹胀、腹鸣、大便不通。
|
用法用量 | 内服每次用量0.3~0.9g,外用作罨包剂及溃疡腐肉的腐蚀剂。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水肿丸:红耳鼠兔粪膏500g,荜茇500g,紫硇砂25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沸水约40ml,酥油约120g,蜂蜜干膏约120g,晾凉,混匀,泛丸即得。功能消肿利尿。用于全身浮肿,小便减少等。一次4~5丸,每日1次。早晨空腹服。每10丸重9g。 方二:八味火剂:干姜200g,胡椒200g,荜茇100g,小米辣50g,石榴子100g,肉桂100g,紫硇砂100g,光明盐100g。以上八味,共研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温中健胃。用于风病和痰病引起的胃胀、胃火衰退、食积痞块。一次1~2g,一日3次。 方三:十一味阿魏散:石榴300g,阿魏25g,干姜75g,紫硇砂50g,沙棘膏200g,肉豆蔻50g,丁香(或草豆蔻)50g,草乌25g,桂皮50g,大蒜(炭)50g,广枣50g。以上十一味,将沙棘膏与方内部分药物串研,再与其余各药物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用于消化不良,肝功能衰退,痰和风引起的心脏病。一次1~1.5g,一日2~3次。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记述:紫硇砂(藏红盐)为提升胃温之主药,消胀,治嗳气、腹胀、腹鸣及痰风等。《味气铁鬘》中记述:紫硇砂性温而重,且腻。《明灯》中记述:紫硇砂性腻、温,味辛。治上身痰病和下身风病,还能治刺痛、身重、便秘、大便不通及腹胀。让钧多吉说: “紫硇砂是提胃温之主药,清大小肠之热有特效。” 本品分天然品和加工品两种。天然品又分为红、黑两种。其纹理均如寒水石,有光泽,味辛,有焦角气味。红紫硇砂在《比喻论》中说:红紫硇砂如破碎火石,红黑两种都有焦角气味。黑紫硇砂在《相似比喻》中说:黑紫硇砂状如黑寒水石。制紫硇砂为盐类制品,形状不一,性味同上述。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