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赛吾勾斋察歇
|
汉语拼音 | HONGHUANZIJIN
|
拉丁名 | 1.Corydalis punicea C. Y. Wu.;2.C. punicea C. Y. Wu var. albiflora T. Y.Shu.;3.C.hebephylla C. Y. Wu var. Glabrescens C.Y.Wu.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1.红花紫堇: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二至多条扭结成辫状,多数下部分叉,粗细不一,偶尔为单一圆柱状,粗0.6cm,棕褐色,表面被腐化条状或片状的碎片,具少数纤维根,根茎粗短,被以枯存的叶基。茎具条棱,数条直立,上部有具叶的分枝,下部裸露。基生叶多数,具5~10cm的长叶柄,基部成鞘,叶片轮廓长椭圆形,长7~13cm,三回羽状分裂,一至二回叶片具柄,三回叶片无柄,裂片叉2~3裂,条形或卵圆形,叶背被白霜;茎生叶数枚,疏离互生,着生于茎之中上部,下部具柄,近花序处无柄,其他同基生叶。总状花序顶生,长5~15cm。苞片最下部者与茎上部叶相同,中部至上部苞片裂片逐渐变小,直至最上部全缘,花梗细弱,着生于中部靠前,向上逐渐缩短,花梗长于苞片;萼片鳞片状,先端具细尾尖;花淡紫红色,长2.5cm,花瓣4,2轮;外轮上片无鸡冠状突起,先端呈鸟嘴状,距圆筒形,末端略增粗,微下弯,占整个花瓣长的3/5,下片矩形,一则呈囊状;内轮二片较小,长0.9cm,瓣片卵圆形,端平,呈黑紫色,爪宽线形;雄蕊6,花丝结合为二束,束体膜质,向下逐渐扩大,束顶花丝分离处,长约2~3mm;柱头扁平2裂,具6个乳突体;花柱短,子房线形,长5~8mm,胚珠多数1列。果实圆柱形,长1.2~1.5cm,种子4~6粒。 2.白花紫堇:本变种与原种的主要区别,为叶片轮廓长卵圆形,二至四回羽状全裂。花白色,长约2cm,萼片膜质鳞片状,具长的尾尖,其中脉紫红色,缘具稀齿;花瓣外轮上、下片具鸡冠状突起,其鸡冠边缘又具细小的齿牙;内轮二片的基部两侧呈囊状突起,顶端平,黑紫色。 3.钝叶微毛紫堇:多年生草本,高35~50cm,粗0.4~0.6cm。主根圆柱形,或由多条扭结成辫状,有的下部分枝,外皮棕褐色有深的纵裂,呈层状剥落,根茎粗短,盖以残存的叶茎,茎具棱,柔软无毛,不分枝,下部裸露,基生叶数条,具长柄似茎,长13~25cm,粗0.4cm,叶片轮廓卵圆形,长约10~19cm,宽约8~14cm,叶面浅绿,叶背灰绿,叶脉明显,二回羽状复叶,一回叶片互生具柄,小裂片2裂,侧裂片二浅裂,边缘齿状分裂,齿牙乳头状或条形,具小尖头,中央裂片特大,三出深裂,其他与侧裂片同型;茎生叶2~3枚,于茎上部互生,叶片略小,余与基生叶同型。总状花序顶生,长3~7cm,下部腋生花序一般不育;苞片长于花梗,二型,下部者苞片楔形三裂,侧裂片条形,中间裂片较大卵圆形,上部苞片不裂宽披针形;花梗细长,约着生在花后部1/3处;萼片膜质较大,长约2.5mm,顶部细浅裂,先端具长尾状;花黄色,长约2cm,花瓣4,2轮,外轮上片前方略膨大,两侧具鸡冠状突起,边缘波状齿牙形,距短于瓣片,末端稍膨大且略下弯,下片连爪呈宽条形,先端具鸡冠突起;内轮二片较短,瓣片倒卵形,先端截形具小尖,边缘及背面具鸡冠状突起;雄蕊6,二囊,囊体中下部膨大,花药类马蹄形中空,开口椭圆形,中央花药由二个马蹄形结合而成;花柱顶端反折,短于子房;柱头扁平,四周具8个乳突;子房线形,胚珠多数,1列。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红花紫堇:分布于青海东部至南部、甘肃西部、四川西北部。
钝叶微毛紫堇:分布于青海东部等地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红花紫堇:生于海拔2700~4100m的山坡林下或沟边。
钝叶微毛紫堇:生于海拔2500~2700m的林缘及云桦林下。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在每年七、八月间开花盛季时,采挖全草,洗净泥土杂质,晾干。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1.红花紫堇:本品切为段,长短不等。根圆柱状或下部稍细;栓皮厚,棕褐色或黑褐色,外层成片状剥离;除去栓皮,可见黄棕色细柱根数条,互相扭结或其间部分合生,后又分离,略呈发辫状,细根间填以棕褐色枯朽组织,整个形成圆柱状的离合根型;质松脆,易折断,可见在棕褐色枯朽组织间,夹杂着三角形,类圆形等多种形式的黄白色细根断面。根茎外被以叶柄残基,顶端有灰棕色地上茎残基。茎圆柱形,具纵条棱,表面浅绿色、灰绿色或棕绿色,质脆,断面中空,髓呈干膜质贴于内壁,或在茎节处为海绵状团块。叶皱缩,多破碎,叶片多回羽状分裂,小裂片条形或卵形,叶背被白霜,基生叶叶柄基部呈鞘状,茎生叶有柄或无柄。花红色或白色,囊管状,弯曲,先端呈二唇形,白花者上、下唇处沿有鸡冠状突起;花梗细长。果实圆柱形,节间狭缩,花柱缩存。种子数粒。气微、味淡,久嚼有麻舌感。 2.钝叶微毛紫堇:本品切为段,长短不等。根茎粗短,遗留枯存的叶茎,根圆柱状,由多条细根扭结成瓣状,间或呈单一状,各细根之间由残存的棕褐色碎片组织相连;栓皮厚,棕褐色或黑褐色,外层成片状剥落,质松脆,易折断,可见在棕褐色枯朽组织间,夹杂着三角形、类圆形的细根,中心略呈乳白色,散在细小圆孔。茎圆柱形中空具棱,长短不一,表面黄褐色、浅黑褐色,髓干缩成乳白色的膜片,贴于内壁的四周。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叶片轮廓卵圆形,叶片浅绿,叶背灰绿,叶脉明显,二回羽状复叶,中央小裂片特大,呈三出深裂,边缘的齿牙呈乳头状或条状,具小尖头。花黄色,囊管状,先端二唇形,尾部上翘,组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梗细长,着生在尾端1/3处,萼片膜质、先端具长尾尖,气微,味淡,略有麻舌感。 显微鉴别:1.红花紫堇与白花紫堇的单根横切面:形状多样。外围为栓化细胞层,木质部与韧皮部以形成层为界,各居横切面之半。细根间由残存导管及破碎薄壁组织相连接。 2. 红花紫堇与白花紫堇茎的横切面:多角圆形。表皮 1层。皮层狭窄。环管纤维与维管束帽连接成环。维管束约10个。髓中空。 3.红花紫堇叶表皮:西面皆具不定式气孔。上表皮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稍弯曲。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壁略呈重迭状并作深波状弯曲。 4.白花紫堇叶表皮:气孔不定式,分布于下表面。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圆形、多角形,垂周壁重迭状并微弯曲,平周壁有环样花纹。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重迭状且作深波状弯曲。 5.钝叶微毛紫堇单根横切面:形状多样。外围根最外为栓化细胞层脱落组织碎片,木质部与韧皮部以形成层带为界,各居横切面之中。细根间以残存导管及破碎薄壁组织相连接。 6.钝叶微毛紫堇茎的横切面:多角圆形。表皮1层,皮层窄狭。外韧维管束10个左右,环列,具明显维管束帽,髓中空。 7.钝叶微毛紫堇叶表皮:气孔不定式,多分布于下表面。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厚,重迭状,平周壁有圆环状花纹。下表皮细胞小,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平周壁有乳突状或半圆形单细胞非腺毛,有的毛内有结晶。粉末鉴别:红花紫堇粉末:黄绿色,味苦。花粉粒类圆球形,表面具有密集的点状疣突,萌发孔3个。直径约32μm。叶碎片众多,上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细胞壁呈重迭状深波状弯曲;为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方晶众多,直径7~9~12μm,偶见达35μm者。淀粉粒细小,单粒圆球形、卵形,脐点点状、裂隙状,层纹不明显,直径3~10μm。以网纹导管为主,口径30~49~55μm,细胞壁微木化,并伴有少量的梯纹导管,可见纤维束的散在,直径约28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苦,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愈疮续脉。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瘟疫病、腑热病、创伤。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红花紫堇、短穗兔耳草、大托叶云实、石花、木香、藏红花、镰形棘豆。共研细粉。味苦。清热解毒,疏筋活络;用于筋脉肿疼、身热等瘟疫的脉热症。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