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赛吾勾斋满巴
|
汉语拼音 | DIELIEZIJIN
|
拉丁名 | Corydalis dasyptera Maxim.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主根由多数条状根扭结成圆柱状,黄棕色,长约10cm,粗达1cm。根茎上部覆盖着长圆形渐尖的光亮鳞片。茎1~3条,高4.5~28cm,圆形中空具细枝,枝间被白色绒腺点,茎基部不变细,四周残存灰黑褐色的叶鞘。基生叶多数,叶长7~18cm,具长柄。叶片稍厚,蓝绿色,轮廓狭矩形或狭椭圆形,长2~8cm,宽0.8~1.5cm,羽状全裂;一回裂片互相覆压或稍分开,2~3裂或叶片下部不分裂,中裂片倒卵形,侧裂片椭圆形,全缘,裂片表面密被绒腺点,叶背密布网纹状长方形的凹陷,网线凸起呈白色膜质,并在叶片下部主脉基部两侧被稀疏刺毛,裂片四周具白色膜质边缘。茎生叶小,互生具短柄,长0.5cm,羽状深裂,顶端裂片又三裂或不裂,中间裂片卵圆形,大于侧裂片,余小裂片卵形或宽线形,均常具白色边。总状花序密集呈头状或稍分散,约9~10朵;苞片二型;下部者通常羽状分裂,上部者一般不分裂;花梗约着生于花之中央,花梗长1~1.5cm,梗与距平行或略呈角度;果期弧形向下弯曲,花冠黄色,顶端淡褐色;萼片2,膜质,三角状或半圆形,先端呈不规则的齿裂;花瓣4,二轮,外轮2片大,具紫色条纹,唇状,长约2cm,前瓣平展,背部鸡冠突起而延伸达距的中部;距圆筒形,长约1~1.2cm,略长于瓣片,内弯或仅先端下弯,内轮2片较小,先端具紫色斑点和白膜质的鸡冠状,瓣片圆形具小耳,先端吻合,爪向下逐渐扩大下凹与外轮瓣合生;雄蕊6,花丝连合成2束基部扩大呈椭圆形与瓣片对生,柱头扁平二裂,具6~8乳突,其上密被花粉;子房长椭圆形;约长于花梗2倍;蒴果窄椭圆形,长1.7cm,宽3mm,花柱宿存;种子肾形4~6粒,2列,亮黑色,直径约2mm。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800~4850m的高山草地、岩隙中或疏林下。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每年七、八月间,花期盛开季节,采集全草,洗净根部泥土,除去枯枝,晾干。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根呈长圆柱状或圆锥状,由数条至十数条细根扭结而成,长6~15cm粗0.3~1.2cm,弯曲,表面及细根间包被或加杂着灰褐色或黑褐色的栓化组织碎片。除净附属物,可见细根表皮呈棕黄色,有纵沟纹,直径约2mm,互相纠缠或套结成发辫状或网眼状,或各根部分合生,或又分离,再与其他细根合生。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类黄色或类白色,显粉性。根茎部残留多数灰褐色或棕褐色条状叶基残痕,剥去叶痕,可见由数个披针形苞片包被的黄白色圆锥状冬芽。地上部分皱缩,茎圆柱形,具条棱,中空。叶皱缩或破碎,湿展后可见,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稍厚,羽状全裂,一回裂片互相覆压或稍分开。花暗黄色,总状花序密集成头状,苞片二型,下部者羽状分裂,上部者不裂;外轮花瓣唇形,具紫色条纹和鸡冠状突起,距圆筒形,略长于瓣片,内轮花瓣矩形,先端具紫色斑点和鸡冠状突起;雄蕊6,二束,柱头扁平二裂;蒴果长椭圆形,种子圆肾形,亮黑色。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1.根横切面:近圆形、长圆形或三角圆形。皮层外侧为木栓细胞层。皮层甚窄于中柱,细胞挤压破碎成条状,一侧有根迹维管束导管分布。内皮层明显。中柱外围多裂隙,异型维管束2至数个,各自分离或大小相套,束间散在导管分子并形成条状裂隙。 2.茎横切面:三角形或类圆形,棱角不规则。表皮1层,棱角下有厚角组织。维管束10~16个,大小不等,环状排列,具束帽。本品皮层及髓部分布有含灰黑色物质的小细胞。 3.叶表皮:气孔不定式,分布于上表面。表皮细胞含砂晶、方晶或球晶,壁厚,垂周壁沟孔密集,平周壁有环状、网状或条状纹理,核明显。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特大,长条形,壁厚达17~34μm。粉末鉴别:深黄绿色,味苦。有节乳管随时可见细胞长类方形,略弯曲,含有棕黄色的颗粒状物质。薄壁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细胞壁不规则波状弯曲,微厚化、木化。花粉粒类圆球形,表面具有不规则网状纹理,萌发孔三个,直径约32μm。叶碎片,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分布有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5个;下表皮细胞不规则条形,细胞壁均厚化并重迭,可达17~34μm,并有小的棒状、球状、砂粒状结晶附着,直径5~7μm。粉末中多见晶体,方晶较大,直径为14~40μm。淀粉粒众多,多为复粒,由2~6小粒组成;单粒圆球形、类圆形,脐点“人”字形,点状,裂隙状,层纹不清。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苦,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愈疮续脉。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瘟疫、腑热病、创伤。
|
用法用量 | 常用配方。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诃子50g,余甘子50g,熊胆30g,红花50g,毛诃子50g,木通50g,迭裂紫堇50g。共研细粉;气微香,味涩、微苦。清热舒肝,用于剧烈劳动引起的肝部刺痛、肝肿大。一次2~3g,一日3次。方二:迭裂紫堇、短穗兔耳草、冬葵子、石花、广木梨、红花、共研细粉。治白脉病。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