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马鞭草
|
汉语拼音 | MABIANCAO
|
拉丁名 | Verbena officinalis L.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四棱形,棱上被毛,幼时棱和节间处较密,基部常木质,有展开的分枝。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8cm,宽1~6cm,3深裂,或不规则羽状分裂,有粗齿,两面均被短硬毛,下面叶脉上较密,有短柄;基部叶渐小,披针形,无柄。穗状花序细长,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有时分枝成圆锥状,果期伸长达20~30cm,花小无柄,基部有一技针形苞片;萼筒绿色,宿存,果期增大,5脉,顶端5齿,被粗毛和腺点;花冠淡蓝紫色,长4~5mm,略作二唇形,裂片5,近圆形,全缘,外面和喉部被粗毛;雄蕊4,花丝短,着生于花冠管中部以上,花药黄色,不外露;子房上位,长圆形蒴果,略增大花萼包于宿存,成熟时开裂成4个小坚果,小坚果棕色,有光泽,长约2mm。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路边野草丛中。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开花盛期采集全草。去净枯叶,洗净泥土,稍揉至基破裂,晾干,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茎方形,每面有一条浅沟,表面灰绿或黄绿色;质硬而脆,断面中央有白色髓或中空。叶灰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呈卵形或长圆形,多羽状分裂或3深裂,边缘有锯齿。有蓝色小花或排列稀疏的果穗,小坚果长约2mm,棕色。 显微鉴别:茎(径2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椭圆形或类圆形,外侧角质层增厚,少见腺毛及非腺毛,下皮层1列,与表皮细胞类似,棱脊处厚角细胞4~6层,内方厚壁细胞7~9层,木质;皮层薄壁细胞数列,类圆形或矩圆形,排列较疏松,内含叶绿素及淀粉;内皮层明显,中柱鞘纤维束多分为8个大小不等的束,环列于韧皮部外侧,木化,在棱脊处增大;韧皮部较窄,细胞较小,多压缩,形成层不明层,细胞扁平,排列成环;木质部较宽,由导管、纤维、射线、薄壁细胞组成,均木化;髓部约占茎2/3,髓中央多有空隙。 粉末鉴别:灰绿色。叶下表皮细胞呈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呈多角形,较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毛茸。气孔为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毛茸有非腺毛、腺毛两种;非腺毛由单细胞组成,先端尖,基部圆形,壁增厚,长约150~400μm,茎部约35~60μm;腺毛有两种,一种较长,190~350μm,由4个细胞头和两个细胞的柄组成,头部圆形,柄下部较长,基部圆形,直径30~40μm;另一种柄较短。导管为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以具缘纹孔为多见,直径30~45μm。纤维壁增厚,长约500~2000μm以上,直径10~30μm 。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C(17)H(24)O(10)),味极苦,水解后可得马鞭草醇(verbenalol,C(11)H(14)O(5))和D-葡萄糖。另含有苦杏仁酶及鞣质、β-谷甾醇(β-sitosterol,C(29)H(50)O)、挥发油。根和茎含水苏糖(stachyose,C(24)H(41)O(21))。叶中又含腺甙(adonosine,C(10)H(13)O(4)N(5))及β-胡萝卜素(β-carotene C(40)H(56))。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膏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抗孕作用:马鞭草在浓度1.6×10(-2)g/ ml时,对大鼠子宫肌条及未孕和已孕的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其中对大鼠动情期的子宫肌条最为敏感。大鼠离体子宫实验证明:马鞭草和前列腺素E(2)(简称PGE(2))有协同作用。和PGE(2)X有相加作用,故可预期合并使用马鞭草和前列腺素有可能提高早期流产及诱导月经的成功率。马鞭草浓度在足以兴奋大鼠子宫平滑肌时,对空肠平滑肌却无明显作用,尤其是能选择性增强PGE(2)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而不增强PGE(2)对肠平滑肌的作用,设想当合并使用马鞭草及前列腺素来诱发月经或导致流产时,可减少前列腺素的用量,从而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索对消化道的副作用。 2.消炎止痛作用: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都有消炎作用,水提物的镇痛作用(家兔齿髓电刺激法),在给药后1小时开始,3小时后消失;醇提物的镇痛作用在6小时后尚未完全消失,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3.止血作用:从干燥全草中提取的马鞭草宁(verbenin)有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 4.抗菌作用:体外试验水煎剂在31mg/ml浓度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波蒙群);马鞭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5.镇咳作用:全草水浸剂有一定镇咳作用。 6.抗疟作用:其针剂有控制疟疾症状和抑杀疟原虫及使疟原虫变形的作用。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大鼠,兔。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涩,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通经。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肝炎、痢疾、关节酸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跌打损伤、水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常配方用,每次9~15g。外用,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细调青稞酒,外敷治跌打损伤。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马鞭草50g,阔叶独行菜30g,小檗皮30g,共研细粉。治痢疾。一次2g,一日2~3次。 方二:马鞭草、瑞香、狼毒、唐古特瑞香、辣蓼各等分。共研细粉,调酒外敷。治风湿痹痛、关节红肿、跌打损伤。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本品历代藏本草未见记载。民间医生用全草治肝炎、湿热痢疾、痛经、经闭、跌打损伤等症。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