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贾大丝哇
|
汉语拼音 | CUMAOHUANGJIN
|
拉丁名 | 1.Corydalis pseudoschlechteriana Fedde.;2.C.linerioides Maxim.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1.粗毛黄堇:多年生草本,高6~17cm。块根多数成束,小根下端膨大呈纺锤状,长1~3cm,具尾尖,上端具柄,长3~7(~9)cm。根茎极缩短,被以残枯叶鞘及少数纤维根。茎不分枝,粗壮,基部丝状。基生叶具细弱长柄,叶柄基部变细,长3~11cm,叶片着生柄顶,轮廓为倒三角形或类圆形,一回羽状全裂,裂片3~4对,狭披针形至线形,长1.2~2.3cm,宽1mm,叶缘反卷,叶背沿叶脉两侧及叶缘密被白色粗毛,叶上面无毛,绿色,叶背灰白色;茎生叶二枚,着生在中部以上,互生,间或对生,裂片疏离,具柄或无柄,其他同基生叶,总状花序疏散,顶生,长2~4cm,6~12花;苞片二型,下部者羽状三浅裂,中上部者狭披针形或条形,全缘,背具白色绒毛。花梗长于苞片,梗边具膜质边;萼片极小,膜质半圆形,先端呈不规则的细裂;花黄色,顶端具有桔红色斑块,花长1.2~2.1cm;花瓣4,2轮,外轮二片,上下分离;上花瓣片具鸡冠状突起,延长至瓣片基部,另一侧微具囊状突起,距平展圆筒形,略长于花瓣;下花瓣爪短于瓣片,宽线形,侧旁具膜质囊状突起;内轮二片较小,瓣片卵圆形,先端吻合,背具一条鸡冠状突起,两侧各具一囊状突起,基部两侧具耳下垂,爪细,短于瓣片;雄蕊6,花丝结合成二束,束体基部膨大,一束与外轮下瓣粘合,一束与雌蕊共位于内轮二片之间;蜜腺长几乎达距的顶端;柱头扁平二裂,乳突2,位于柱头基部的二侧;子房狭椭圆形,与花柱略等长。 2.条裂紫堇:细弱无毛草本,高15~50cm。块根多数,纺锤形或先端具细长柄,一般长1.5~2.1(~4.7)cm,粗2~4mm,末端具细长尾尖。茎1~3,不分枝,具条棱间或被白粉,中上部具叶,下部渐狭。基生叶于花期枯萎,通常不存在,偶而残存者,可见叶具长柄,叶柄基部丝状,叶片轮廓近圆形,二回羽状3全裂,小裂片线形。茎生叶少数2~3,着生在茎中部以上,呈疏离互生,具柄或无柄,羽状全裂,裂片细长条形,长1.5~3.4cm,宽约3mm,全缘间或缘反卷,叶背微被白霜或少量粒状析出物。总状花序多花密集或疏展,长2~11.5cm;苞片下部者羽状分裂,上部者线形或狭披针形,有的背面被白霜,花梗着生于花后部1/3处,长0.7~1cm;萼片白色,膜质,极小,三角形或半圆形,宽约1.2mm,边缘细条裂;花瓣黄色,4片2轮,外轮上片,长1.5cm,先端深褐色,其上具长方形的鸡冠状突起,长约4mm,宽约2.5mm,距筒状圆锥形,长于花瓣片,先端下钩,蜜腺长达距的2/3,外轮下片先端圆,长条形,长约0.9cm,鸡冠状突起和色斑同上片,但外侧中部具膜边,基部边缘有小细齿或全缘,内轮二片先端吻合,下部与外轮上片粘合,瓣片长圆形,长4mm,宽2.5mm,先端与背部各具一条鸡冠状突起,一侧具耳下垂,爪楔形,长3.5mm;雄蕊6,二束,长4.5~6mm,束体呈瓶状膨大;子房细长椭圆形,长2~3mm;花柱长1.5~2.5mm,先端微弯;柱头倒三角形,宽2.1mm,二裂,具2~3个乳突,基部二侧耳状下垂。蒴果矩圆形,长1cm,宽0.25cm,下垂,柱头宿存;种子8粒,二列,肾圆形,红褐色,其上密被网纹。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粗毛黄堇:产于青海南部、西藏东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
2. 条裂紫堇:产于青海东部、西藏东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西北部;陕西西部等亦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粗毛黄堇:生于海拔3500~5000m的高山林下、灌丛地及高山草坡。
2. 条裂紫堇:生于海拔3900~4200m的高山草甸、灌丛林下、山地阳坡以及石缝中。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6~7月,果期7~9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在每年七、八月间,花盛开季节,采集全草,洗净根部泥土,除去枯叶,晾干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1.粗毛黄堇:本品为干燥小全草。根茎短缩,小块状,径约3mm,黑褐色,上端具弯曲线状茎叶断痕,下端并生块根与纤维根,块根纺锤形,长1~3cm,中部直径约5mm,表面黄白色,或紫褐色或黑褐色,微有光泽,具点状须根痕及细皱纹,顶端具细柱状柄,长2~7mm,径约1mm,下端成尾尖。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呈三角形,角质样。地上部分皱缩,细弱,多与根茎脱离。茎圆柱状,细弱,断面多边形。基生叶具长柄,下端丝状,叶片着生叶柄顶端,茎生叶二片,生于茎的上部,叶片轮廓三角形或类圆形,一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形,叶缘反卷,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被白色粗毛。花橙黄色,囊管状,先端二唇形,具蓝紫色脉纹和桔红色斑块。苞片下部者羽状三浅裂,上部有狭披针形或条形,全缘,背具白色绒毛。气微,味极苦。 2.条裂紫堇:本品多切为段,长短不等。块根丛生,呈纺锤形,黄褐色,长1.5~2.1(~4.7)cm,粗2~4mm,先端具长柄,末端具细长尾尖,质软易折,断面平整,外表具皱纹,边缘黄褐色,具大小不等的圆孔,中央蜡质浅褐色。茎压扁浅绿色,具条棱,质脆易折,断面略呈纤维状,浅绿色,散布灰黄色的绒团。叶片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叶具柄或无,羽状全裂,裂片细长条形,长1.5~3.4cm,宽约3mm,全缘,叶背微被白霜或少量粒状析出物。总状花序,苞片狭条形,花梗生于花后部的1/3处,长0.7~1cm;萼片呈三角形,极小,白膜质,边缘有细条裂;花浅黄色,先端深褐色,具鸡冠状突起,距圆锥形,先端下钩。蒴果呈矩圆形,下垂,柱头宿存,种子8粒,二列,肾圆形,红褐色,其表面密被网状纹。气微,略苦。 显微鉴别:1.粗毛黄堇纤维根的横切面:类方形或长方形。最外层为栓化细胞层。皮层多裂腔。中柱大,木质部小,导管排列整齐,成“一”字形,或成大小各自相对的四束。形成层成环,尤以大导管群外侧为显,环外围细胞壁有不规则点状增厚。筛管群以大导管群外侧半径线为集中,韧皮细胞排列紧密。 2.粗毛黄堇块根横切面:类圆形或三角圆形,基本构造与纤维根类同。三角圆形者,导管排列成三叉状,形成层呈三角形包于其外,筛管群成直线从各导管束顶射出。 3.粗毛黄堇茎横切面:五边形。表皮一层,角内有厚角组织群。皮层细胞含颗粒状物质,外韧维管束5个(少数4~10,有的两个并列),每个束外围的薄壁细胞,部分壁增厚。束中形成层明显。 4.粗毛黄堇叶表皮:气孔不定式,分布于下表皮。表皮细胞含砂晶,核明显。上表皮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或多角形,略呈平行排列,垂周壁较厚,多平直。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壁波状弯曲,脉上表皮有单细胞乳突状非腺毛。 粉末鉴别:粗毛黄堇粉末:浅黄绿色,味苦。花粉粒类圆球形,表面具有细密的疣突,直径约28μm,萌发孔三个。叶碎片的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壁薄,波状弯曲,分布有大而密集的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4~5个。常见锥形的单细胞非腺毛分布,表面光滑,基部直径约35μm,长43~75μm。淀粉粒细小,众多,多为单粒,类圆球形、长圆形,层纹不显,脐点明显“一”字形,裂隙状、点状,直径5~18μm。螺纹导管为主,伴有少量的网纹导管,直径14~40μm,导管周围部分细胞壁厚化、木化。可见细小的草酸钙方晶与砂晶,直径4~10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条裂紫堇内含有紫堇灵(corynoline C(21)H(21)O(5)N)、山绿草碱(d-adlumine, C(21)H(21)O(6)N)、考芦米定(d-coreumidine,C(20)H(19)O(6)N)、普托品(protopine C(20)H(19)O)(5)N,即原阿片碱)等生物碱。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赤巴之热。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瘟病时疫,火烧伤,赤巴病之热症。
|
用法用量 | 煎服,每次1.5~3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当日丝哇(高山紫堇)的记载。本品系当日丝哇之一种,《晶珠本草》记载 “花黄色,生长在阴坡石缝内”。被列为中品。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