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Bi chi hao
|
蒙药名 | 乌赫尔-西鲁黑
|
别名 | 桑贼-那赫布,乌莫黑-希日拉吉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桑贼-那哈布生于花园、棚圈等松软黑土地,叶柔软。”《无误蒙药鉴》载:“生于松软的黑土地,叶如小白蒿,具齿裂,花果类似艾篙。”并附植物形态图。据上述植物生境、形态、附图特征及蒙医临床认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桑贼-那赫布即乌赫尔-西鲁黑(蓖齿蒿)。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栉叶蒿的地上部分。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栉叶篙 Neopallasiapectinata(Pal1.)Poljak.
一年生草本,高15~50cm。茎自基部分枝,被白色长或短的绢毛。茎生叶元炳,矩圆状椭圆形,长1.5~3cm,宽0.5~1cm,一至二回栉齿状的羽状全裂,小裂片刺芒状,质稍坚硬,无毛。头状花序卵形或宽卵形,长3~4mm,直径2.5~3mm,几无梗,单生或数个在分枝或茎端排列成稀疏的穗状或狭圆锥状,总苞片3~4层,椭圆状卵形,边缘膜质,背部无毛;边缘雌花3~4枚,结实,花冠狭管状,顶端截形或微凹,无明显裂齿;中央小花两性,9~16枚,有4~8枚着生于花序托下部,结实,其余着生于花序托顶部的不结实,全部两性花的花冠管状钟形,5裂;花序托圆锥状,裸露。瘦果椭圆形,长1.2~1.5mm,深褐色,具不明显纵肋,在花序托下部排成一圈。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荒漠、河谷、砾石地或山坡荒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阴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本品地上部分含9(10),11(13)-佛术二烯-12-酸[eremophla-9(10),11(13)-dien-12-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ltl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石蜡(paraffins),信半萜烷(sesquiterpenic hrtrocarbons)和倍半萜二醇(sesquiterpenicdiol)[1]。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微苦、辛,性原。效钝、稀。
|
功效 | 抑协日,解毒,杀虫。
|
主治 | 主治上吐下泻,肝胆热症。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Motl O,et a1.C A,1980,92.55086n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