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uo yang
|
蒙药名 | 乌兰-高腰
|
别名 | 乌兰-高幽海(伊盟)
|
考证 | 本品载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内蒙古中草药》等蒙医药书籍中。内蒙古阿拉善、巴彦诺尔等地区称之为“玛格”。其形态特征与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玛格有差异,故认定乌兰-高腰为地区习用药。
|
中药材基原 | 为锁阳科植物锁阳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锁阳 Cynomorium sonraricum Rupr.
多年生肉质寄生草本。地下茎粗短,具有多数瘤突吸收根。茎肉质,圆柱形,暗紫红色,高20~100cm,径3~6cm,大部埋于沙中,基部粗壮,具鳞片状叶。鳞片状叶卵圆形、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0.5~1cm,宽不及1cm,先端尖。穗状花序顶生,棒状矩圆形,长5~15cm,直径2.5~6cm;生密集的花和鳞状苞片,花杂性,暗紫色,有香气;雄花有两种:一种具肉质花被5枚,长卵状楔形,雄蕊1,花丝短,退化子房棒状;另一种雄花具数枚线形、肉质总苞片,无花被,雄蕊1,花丝较长,无退化子房;雌花具数枚线状、肉质总苞片,其中有1枚常较宽大,雌蕊1,子房近圆形,上部着生棒状退化雄蕊数枚,花柱棒状;两性花多先于雄花开放,具雄蕊雌蕊各1,雄蕊着生子房中部。小坚果,球形,有深色硬壳状果皮。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干燥多沙地带,多寄生于白刺的根上。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采收,以春季采者为佳。挖出后除去花序,置沙中半理半露,晒干即成。少数地区趁鲜时切片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有的略扁,多切成段,长5~15cm,直径1.5~5cm,有的先端稍细,略弯曲。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众多明显纵沟及横向断续浅裂纹,有的残存黑棕色鳞片,栓皮脱落处具细纵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浅棕色或棕色,有散列呈三角形凸起的维管束小点。气微,味甘而涩。
以条粗、体重、质硬、断面显油润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细胞约10列,棕黄色,栓内层细胞数列,内含棕色物质,表面有条状纹理。皮层与中柱界限不明显。维管束众多,散列或略呈径向排列,有时2个并列或数个排列成半圆形或略呈扇形,最外维管束较小。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m1,浸渍,滤过,滤液供下列试验:①取滤液2m1,加1%三氯化铁溶液1滴,产生棕绿色沉淀。(检查鞣质)②取滤液1m1,加0.2%茚三酮乙醇溶液2~3滴,水浴加热片刻,溶液呈蓝紫色。(检查氨基酸)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5g,加70%乙醇5m1,浸渍30min,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l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脯氨酸和天冬氨酸以乙醇配成每lml各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将2种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H-1%CMC板上,用苯酚-水(75:25)展开,取出,晾干后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105℃烘烤片刻,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锁阳萜(cynoterpen),乙酰熊果酸(acetylursoll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1]。脂肪油中含链烷烃混合物(0.07%),甘油脂(0.79%),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甾醇(0.01%),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nesterol)[1],β-谷甾醇棕榈酸脂(β-sitosterol palmitate),胡萝卜甾醇(daucoste-rol)[1]。还含鞣质(约7%)[3]及天各氨酸(aspart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丝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等为主的15种氨基酸[4]。
|
药理作用 | 1.增强体液免疫 小鼠肌内注锁阳煎剂可明显增加由氢化可的松所致的阳虚动物脾脏的重量和中性粒细胞数。对正常及阳虚小鼠由绵羊红细胞引起的体液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1]。 2.清除自由基 锁阳水煎剂给大鼠灌胃能显著阻止白酒损伤造成的血清和线粒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及过氧化脂质(LPO)的升高[2]。 3.提高耐缺氧能力 锁阳总糖、总苷类及总甾体类灌胃,可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及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缺氧动物的存活时间;能使小鼠静注空气后存活时间延长;并可增加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张口次数[3]。 4.抗血小板聚集 锁阳总苷类及总甾体类对ADP诱导的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3]。 5.其他作用 锁阳能促进小鼠肠运动,缩短小鼠通便时间[4]。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甘、涩,性温。
|
功效 | 抑协日,消食,补虚。
|
主治 | 主治协日性头痛,泛酸,胃痛,阳痿,遗精,早泄,白带过多,腰腿酸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Cho Met Ma,et a1.Chin Chem Lett,1992,3(4):281
(2)Huneck S,et a1.C A,1990,113:74917c
(3)张百舜,等.中草药,1992,23(11):577
(4)张思巨,等.中国药学杂志,1991,26(11):649
药理
(1)郑云霞,等.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4):28
(2)张百舜,等.中药材,1993,16(10):32
(3)俞腾飞,等.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44
|
蒙药名出处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