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Gou qi zi
|
蒙药名 | 侵瓦音-哈日玛格
|
别名 | 旁巴来,旁荚布柔,西润-温吉勒嘎,赫日亚齐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
灌木或经栽培后而成小乔木状,高可达2~3m。主枝数条,粗壮,果枝细长;外皮淡灰黄色,刺状枝短而细,生于叶腋,长1~4cm。叶互生,或数片丛生于短枝上;叶柄短;叶片狭倒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8cm,宽0.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狭楔形而下延成叶柄,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花腋生,通常1~2朵簇生,或2~6朵簇生于短枝上;花萼钟状,长4~5mm,先端2~3深裂;花冠漏斗状,管部长约8m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mm;粉红色或淡紫红色,具暗紫色脉纹,管内雄蕊着生处之上方有一轮柔毛;雄蕊5;雌蕊1,子房长圆形,2室,花柱线形,柱头头状。浆果卵圆形。椭圆形或阔卵形,长8~20mm,直径5~10mm,红色或橘红色。种子多数,近圆肾形而扁平。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生于沟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地等处。野生和栽培均有。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宁夏枸杞适应性强,主产区为宁夏中宁县,年平均气温9.2℃,1月平均气温-7.1℃,7月平均气温23.2℃,耐寒,在-25.6℃下越冬无冻害。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肥,耐旱,怕水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轻壤土栽培为宜,盐碱土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2%,在强碱性、黏壤土、水稻田、沼泽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宁夏枸杞经长年人工栽培及自然选择,根据枝型特点可分硬条型、软条型、半软条型3个类型;根据果实形状、大小和颜色,可分长果类和圆果类;根据形态和性状可分12个品种:即白条枸杞、卷叶枸杞、棒槌果枸杞、尖头黄叶枸杞、圆头黄叶枸杞、尖头圆果枸杞、麻叶枸杞、黄果枸杞、小黄果枸杞、大麻叶枸杞、圆果枸杞和针头果枸杞。其中大麻叶枸杞和麻枸杞2个品种最为优良。可选用优良品种,采果大、色鲜艳、无病虫斑的成熟果实,夏季采摘后,用30~60℃温水浸泡,搓揉种子,洗净,晾干备用。在播种前用湿沙(1:3)拌匀,置20℃室温下催芽,待有30%种子露白时或用清水浸泡种子一昼夜,再行播种。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主。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行距40cm开沟条播,深1.5~3cm,覆土1~3cm,幼苗出土后,要根据土壤墒情,注意灌水。苗高1.5~3cm松土除草1次,以后每隔20~30d松土除草1次。苗高6~9cm时定苗,株距12~15cm,每1hm2留苗15万~18万株。结合灌水在5~7月共追肥3次,为保证苗木生长,应及时去除幼株离地40cm部位生长的侧芽,苗高60cm时应行摘心,以加速主干和上部侧枝生长,当根粗0.7cm时,可出圃移栽。扦插繁殖:在优良母株上,采粗0.3cm以上的已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剪成18~20cm长的插穗,扎成小捆竖在盆中用100×10-6α-禁乙酸浸泡2~3h,然后扦插,按株距6~10cm斜插在沟内,填土踏实。
田间管理 在5、6、7月各中耕除草1次。10月下旬~11月上旬施羊粪、猪粪、厩肥、饼肥等作基肥。追肥可于5月施尿素和6~7月施磷、钾复合肥。幼树整形,枸杞裁后当年秋季在主干上部的四周选3~5个生长粗壮的枝条作主枝,并于20cm左右处短截,第2年春在此枝上出新枝时于20~25cm处短截作为骨干枝。第3、第4年仿照第2年办法继续利用骨干枝上的徒长枝扩大,加高充实树冠骨架。经过5~6年整形培养进入成年树阶段。成年树修剪,每年春季剪枯枝、交叉枝和根部萌蘖枝;夏季去密留疏,剪去徒长枝、病虫枝及针刺枝;秋季全面修剪,整理树冠,选留良好的结果枝。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枸杞黑果病,为害花蕾、花和青果。可在结果期用1:1:10O波尔多液喷射;雨后立即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效果较好。根腐病,可用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1500倍液浇注根部。虫害有枸杞实蝇,防治可在越冬成虫羽化时,在杞园地面撤50%西维因粉45kg/hm2,摘除蛆果深埋、秋冬季灌水或翻土杀死土内越冬蛹。枸杞负泥虫可在春季灌溉松土,破坏越冬场所杀死虫源,4月中旬于杞园地面撒5%西维因粉(1kg兑细土5~7kg),杀死越冬成虫。枸杞蛀果蛾可于4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为害时,喷90%敌百虫800~1000倍液防治。还有枸杞蚜虫、枸杞瘿螨等为害。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置阴凉处,晾至果皮皱起纹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即得。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浆果长卵形或类纺锤形,略扁,长6~18mm,直径3~8mm,中部略膨大。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具不规则皱纹,略带光泽。果实顶端有小凸起状花柱痕,基部有稍凹的果柄痕。横切面类圆形,质柔软滋润,中间由横隔分成2室,中轴胎座,着生扁肾形种子20~50粒。种子长1.2~2mm,宽0.4~0.7mm,黄色,有细微凹点,凹侧有明显的种脐。气无,味甜,微酸。
以粒大、色红、肉质、质柔润、籽少、味甜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外缘作细齿状突起。中果皮为10余列薄壁细胞,外侧1~2列细胞较小,中部细胞形状较大,有的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维管束双韧型,多数,散列。内果皮细胞1列,椭圆形,切向延长,排列成微波状。种皮表皮为1列石细胞。类长方形,侧壁及内壁呈U字形增厚。其下为3~4列被挤压的薄壁细胞。最内1层为扁长方形薄壁细胞。胚乳及胚根、子叶薄壁细胞含有脂肪油及颗粒状内含物。
粉末特征:黄橙色或暗红色。种皮石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深彼状弯曲或微波状弯曲,层纹较清晰,孔沟不明显。果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表面观多呈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稍增厚、平直或细波状弯曲。中果皮薄壁细胞胞腔内含砂晶。内胚乳细胞呈多角形,内含脂油滴及糊粉粒。
理化鉴别 本品的5%水溶液或碱性水溶液,在紫外灯下均显深污绿色荧光。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枸杞多糖(LBP)灌服,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C3b受体和Fc受体的数量和活力,并能对抗氢化可的松对两受体的抑制作用[1]。枸杞子多糖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增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功能,对抗环磷酰胺(CY)对小鼠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2]。枸杞子煎剂灌服,能促进大鼠中性粒细胞吞噬死酵母菌;拮抗CY对小鼠白细胞数的减少;增加溶血空斑(PFC)计数[3]。枸杞子对铅的免疫毒性有拮抗作用[4];小鼠腹腔注射枸杞多糖,对CY和60Cο照射所致的白细胞数降低,有明显升高作用[5];可明显抑制培养的小鼠胸腺细胞自发出现的细胞凋亡[6]。枸杞多糖可能是通过影响小鼠脾淋巴细胞cAMP/cGMP以及促进蛋白激酶C(PXC)来发挥免疫调节效应的[7]。 2.抗肿瘤作用 枸杞子丙酮提取液有抑制突变作用[8],枸杞子冻干粉对大鼠肉瘤W256,LBP对小鼠肉瘤5180均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一定抑瘤作用[9]。LBP可提高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活性[10]。LBP在体外可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毒性因子[11]。大鼠喂饲枸杞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12]。 3.降脂、保肝作用 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灌服枸杞子煎剂,可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降低肝内TC和TG含量[13]。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脂血症兔灌服枸杞或LBP,可降低血清TC及TG而升高HDL-C[14]。灌服枸杞粗多糖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可使血清丙氨酸转氨酶降低,肝糖原含量增加,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降低[15]。 4.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小鼠灌服枸杞煎剂,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16]。腹腔注射LBP,可使小鼠骨髓中爆增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以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均有升高[17]。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二肾-夹型肾性高血压大鼠灌服LBP,有明显降血压作用,并能降低血浆及血管中MDA、内皮素(ET-l)含量,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18]。 6.降血糖作用 LBP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较大剂量,对四氧嘧啶诱发的小鼠高血糖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9]。灌服枸杞或LBP,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兔有降血糖作用[20]。 7.抗氧化作用 小鼠灌服枸杞提取液可明显抑制肝脏过氧化脂质(LPO)生成,使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对人体也有相似作用[21]。 8.其他作用 LBP有抑制人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及二氨基(艹勿)在TA100菌株的致突变活性[22]。提高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23];对体外培养的滋养尾细胞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24]。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甘,性平。效轻、钝、软。
|
功效 | 清热,化瘀。
|
主治 | 主治心热,讧热症,乳痈,闭经。
1.《无误蒙药鉴》:“清心热,疗妇疾。”
2.《内蒙古中草药》:“清心热,滋补肝肾,补血,强筋壮骨,明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难波恒雄,等.生药学概论.日本南江堂,1990.232
(2)Harsh H,et a1.C A 1989,111:191501g
(3)齐宗绍,等.中药通报,1986,11(3):169
(4)李春生,等.中国中药杂志,199O,15(3):191
(5)王杰,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26(5):269
(6)王强,等.中草药,1991,22(2):67
药理
(1)黎雪如,等.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O,1O(1):27
(2)王柏昆,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