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Hu huang lian
|
蒙药名 | 洪连
|
别名 | 宝日-温都苏,宝日-洪连,布泽希勒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或西藏胡黄连的根茎。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胡黄连 Picrorhiza kurrooa Royle
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茎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5cm。叶近于根生;稍带革质,叶片匙形,长5~10cm,先端有锯齿。花茎比叶长;穗状花序长5~10cm,下有少数苞片或缺如;苞片长圆形或披针形,与萼等长;萼片5,披针形,长约5mm,有缘毛;花冠较花萼短,先端有几相等的5裂片,裂片卵形,多缘毛,内面具疏柔毛,外面无毛或近于无毛;雄蕊4,花丝细长,从花冠伸出很远,无毛;子房2室,花柱细长,柱头单一。蒴果长卵形,长6mm,侧面略有糟,室间开裂;种子长圆形,长lmm。花期6月,果期7月。
生于高山草地。分布于西藏。
2.西藏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 L.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横走,长15~20cm,节间密,常有暗棕色鳞片状的老叶残余及须根。叶近根生,常集成莲座状;匙形或倒披针形、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7cm,宽1.5~3.5cm,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成宽柄,边缘除基部外均有钝锯齿。花葶常斜上,高5~15cm,具腺毛;穗状的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卵形,具毛;萼片5,长5~6mm,常有褐色短柔毛,4片常近披针形、狭长圆形至狭长椭圆形,另1片几为线形;花冠暗紫色或浅蓝色,长9~12mm,宽5~6mm,先端具不相等的4裂片,呈二唇形,前方3片较高,后方一片较低,内外具疏柔毛,无缘毛;雄蕊4,二强,前方2枚被腺质短柔毛,后方2故光滑无毛,花药卵圆形;子房2室,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9~12mm,侧面有深槽,先端4瓣开裂;种子多数,扁椭圆形至矩圆形,长1~1.5mm,种皮有网眼,光泽。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高寒地区的岩石上及石堆中,或浅土层的向阳处。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净混杂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1)胡黄连 根茎呈圆柱形,略弯曲,少有分枝,长2~15cm,直径0.3~1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具纵皱及横环纹,栓皮脱落处露出褐色皮部,顶端有残留叶迹,密集成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而残留半环状的节痕。根痕圆点状,近节处较多。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皮部黑色,木部黄白色,维管束4~7个排列成环状,中央有灰黑色髓部。气微,味极苦而持久。
(2)西藏胡黄连 根茎呈圆柱形,多少弯曲,偶分枝,长3~12cm,直径2~14mm。表面及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环纹,并有突起的芽或芽痕、小圆形根痕或细根残基。顶端密被鳞片状的叶柄残基,呈发棕色、黄棕色至暗棕色。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棕黄色,中间有4~6个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均以条粗、体轻、质脆、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味极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1)胡黄连 木栓层由10~20余列木栓细胞组成,壁薄。皮层较宽,有许多裂隙,内皮层为1列细胞,凯氏点明显。维管束环列,为无限外韧型。无束间形成层。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组成。有髓部。
(2)西藏胡黄连 表皮为1列薄壁细胞,较粗根茎的表皮常不存在。木栓层为数层至10数层多角形略扁平的细胞。皮层薄壁细胞的壁稍厚,有的具数个大的圆形单孔或网状纹孔,细胞内含有脂肪油液。内皮层细胞1列。中柱鞘为2~3层薄壁细胞;韧皮部薄壁细胞内含有脂肪油株、淀粉粒或树脂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和木射线细胞组成,木化,初生射线多数为9条。髓部由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组成,有显著的细胞间隙,有的细胞壁上具圆形单纹孔或网状纹孔。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针状、针簇状,棒状结晶。
(2)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1,置60℃水浴中温浸20min,滤过。取滤液lm1,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摇匀,产生黄白色浑浊,缓缓治管壁加硫酸0.5m1,两液界面处显紫色环,振摇后颜色变深,加水稀释产生暗紫色沉淀。
|
化学成分 | 西藏胡黄连根茎中含胡黄连苦苷(Picroside)I、Ⅱ、Ⅲ,桃叶珊瑚苷(aucubin),(木辛)醇(catalpol),盾叶夹竹桃苷(androsin),香草酸(vanilli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及多种葫芦素类糖苷[1]。胡黄连根会胡黄连素(kutkin)即胡黄连苦苷(picroside)I和胡黄连苷(kutkosid)的稳定混晶3.4%,D-甘露醇(D-mannitol)0.5%,香草酸0.l%,胡黄连醇(kutkio),胡黄连甾醇(kutkisterol)0.18%以及茶叶花宁。又含胡黄连苦苷Ⅱ[2]。含婆婆纳苷(veronicoside),米内苷(mine-coside),云杉苷(picein),盾叶荚竹桃苷。另含六乙酰基-6-香草酰样(hexaacetyl-6-vaniloylcatalpol)等多种(木辛)醇类[3~5]。
|
药理作用 | 1.保肝利胆作用 婆婆纳苷、米内苷、胡黄连苦苷I和Ⅱ等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1]。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胡黄连根的水提取物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游走抑制因子(MIF)的产生则有明显的兴奋作用[2]。 3.抗真菌作用 胡黄连1:4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3]。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性寒。效糙、轻。
《金光注释集》:“味苦,消化后味苦,性凉,效糙、轻。”
|
功效 | 清热,解毒,祛瘀血,清骚热,愈伤。
|
主治 | 主治讧热,流感,伤风感冒,久咳不愈,热邪入血。
1.《论说医典》:“化瘀血,清讧热,清脏热。”
2.《认药白晶鉴》:“化瘀血,清讧热,清五脏之热,治赫依性下肢麻木。”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谢培山.中草药,1983,14(8):5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9
(3)Stuppner H,et a1.Planta Med.1989,55(5):467
(4)Weinges K,et a1.C A,1990,112:4544j
(5)Laurie W A,et a1.Phytochemistry.1985,24(11):2659
药理
(1)kloss P,et a1.C A,1973,79:108054r
|
蒙药名出处 | 《认药白晶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