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Cao don kou
|
蒙药名 | 乌布森-苏格木勒
|
别名 | |
考证 | 本品载于《蒙药学》。蒙医习用药之一。《蒙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等近代蒙医药文献中均作苏格木勒之一种收载,与苏格木勒同等入药,但认为其质量较次。
|
中药材基原 | 为姜科植物草豆蔻和云南草豆蔻的种子。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多年生丛生草本。根茎粗短,棕红色。茎绿色,粗壮。叶2列;叶舌卵形,革质,长3~8mm,密被粉毛;叶柄长不超过2cm;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5~60cm,宽4~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有缘毛,上面无毛或被微毛,下面被疏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20~30cm,花序轴上密被黄白色粉毛;花疏生,花梗长约3mm,被柔毛;苞片宽椭圆形,白色,长1.5~2cm;花萼钟状,长1.5~2.5cm,先端有不等3钝齿,1侧深裂,外被流长柔毛,宿存;花冠白色,裂片3,长圆形,先端钝圆形,上方裂片较大,长约3.5cm,宽约1.5cm,下方二裂片的中下部与唇瓣背部连合;唇瓣三角状卵形,白色,长约4cm,宽约3.5cm,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4mm或有时不存;雄蕊1,长2.2~2.5cm,花药椭圆形,前隔背面被腺毛,花丝扁平,长约1.5cm;子房卵圆形,下位,密被淡黄色绢状毛,上有2个棒状附属体,花柱细长,柱头锥状,略膨大,顶端下陷,具缘毛。蒴果近圆形,径约3.5cm,不开裂,外被粗毛,熟时黄绿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于沟谷、河边、林缘阴湿处或草丛中。分布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2.云南草豆蔻 Alpinia blepharocalyx K.Sebum.
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6~2.2m。叶2列;叶舌厚纸质,舌状,先端钝尖,长约5mm,被疏长毛或无毛;叶柄短或无;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0~50cm,宽6~11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几无毛,下面有长柔毛,边缘有黄白色缘毛。花梗长约5mm,被棕色柔毛;苞片舟状,长2.5~3.5cm,宽2~2.5cm,厚纸质,棕黄色至麦杆黄色,先端急尖;花萼管状,长7~9mm,粉红色,先端3浅齿裂;花冠管见与花萼管等长,裂片3,长椭圆形,白色,上方裂片长1.5~2cm,宽8~10mm,边缘钱波状,有短黄色缘毛,下方2裂片稍狭;唇瓣近圆形,长、宽各约3cm,深红色,先端骤尖,浅裂为2披针形的裂片,中肋略加厚,呈棕黄色;退化雄蕊锥状,长1.5~2mm;雄蕊1,长约2.5cm,花丝扁平,花药矩圆形,长约1.1cm,白色;子房下位,卵形,密被棕黄色柔毛,上方有2个棒状附属体,花柱细长,柱头略膨大延伸于花的前方。果近球形至长圆形,熟时黄绿色,径约2.2cm,幼时被棕黄色粗柔毛,后渐稀少。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于山沟林下阴湿处。分布于云南南部。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荫蔽的环境。以选稀林下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地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选有一定荫蔽条件的地块作苗床,6~7月间,按行距20cm开沟条播,覆土2~3cm。出苗后及时除草、追肥。第2年春季,按行株距80cm×80cm定植。分株繁殖:2~3月将母株挖起,选1~2年生健康而尚未结果的分蘖株作种移栽。
田间管理 定植后经常注意中耕除草、培土、追肥,干旱及时灌水,遇雨季及时排水。根据草豆蔻生育期要求的光强调整荫蔽度,荫蔽度过大则欣除过多的荫蔽树枝,荫蔽度过小补种荫蔽树。
|
采收加工 | 7~8月果将熟时采收,晒至7~8成干,剥去果皮,再晒干至足干。或将鲜果用沸水煮一下,晒至半干,再剥去果皮晒至足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1)草豆蔻 种子团类球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三钝棱及3钱沟,长1.5~3.0cm,直径1.5~2.7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22~100粒,密集成团,略光滑,不易散落。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的膜质假种皮,背面稍隆起,合点约在中央,种脐为一凹点,在背侧面;种脊为一纵沟,经腹面而至合点。质坚硬,破开后可见灰白色种六(胚乳)。气香,味辛辣。
(2)云南草豆蔻 种子团呈圆球形或略扁,直径1.5~2cm;表面灰黄棕色;每室种子9~16枚,密集成团。种子呈锥状四面体,外侧脊面稍隆起,长5~6mm,直径3~4mm。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类梯形或类方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种皮表皮细胞1列,多径向延长,排列整齐,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不含色素。色素层细胞3~5列,内含红棕色或淡黄色色素。油细胞间断排列于色素层,多径向延长,内含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39μm,直径29μm,外壁薄,内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由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及油滴、内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灰棕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末端渐尖,长至400μm,直径9~13μm,非木化。②下皮细胞长多角形或类方形,长至150μm,直径14~31μm,1~3列重叠,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胸腔内不含深色物。③色素层细胞红棕色,细胞皱缩,含红棕色色素物,易碎裂成色素块。④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内含黄绿色油状物。⑤内种皮厚壁细胞成片,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4~25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直径8~15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胞腔位于一端,内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1,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min,滤过,滤波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1,分别点于同一硅酸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0℃烘约5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山姜素(alpinetin)等黄酮类成分[1,2];(5R)-反式-1,7-二苯基-5-羟基-6-庚烯-3-酮等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还含反式-桂皮醛[2]等挥发油成分。另含铜(Cu)、铁(Fe)、锰(Mn)等微量元素[3]。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辛、微苦,性温。效轻、燥、腻、锐。
|
功效 | 抑赫依,调胃火,消食,开胃,止吐。
|
主治 | 主治肾赫依病,肾痼疾,腰痛,颈项及脊柱僵直,肾结石,膀胱结石,尿血,尿闭,尿频,肺赫依病,阵咳,咳痰不利,气喘,气短,失眠。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Yushiro K,et a1.药学杂志(日),1967,87(4):440
(2)Yushiro K,et a1.药学杂志(日),1968,88(2):239
(3)王兴文,等.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2):1
药理
(1)李在琉,等.中医杂志,1980,21(2):148
|
蒙药名出处 | 《蒙药学》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