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u rong
|
维药名 | 友米让 布哈 蒙固孜
|
别名 | 开尔奴里 依里,沙合 高赞 乃尔密《药物之园》。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参见“鹿角”条。附:1.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又名:八叉鹿、黄臀赤鹿。
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200kg以上。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干稍向后略有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各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图1)
牺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于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
2.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又名:花鹿。
梅花鹿体长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眼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蹠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2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冬毛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外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著,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图2)
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目前野生较少。
(养殖技术)生活习性 野生梅花鹿在森林中生活。喜群居,性温顺,善跳跃,感官灵敏。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性,夏季鹿群多到高山地带活动。冬季多到低山区的河谷或向阳山坡越冬。植物性食性,能采食上百种植物的枝叶、果实、树皮和杂草。食性广泛,对酸、甜、苦昧的食物均可采食。尤对柞树的细枝、嫩叶和果实更喜食。鹿角春季脱落并萌发新角。4~8月份为生茸期;到9月初鹿角停止生长,鹿茸皮脱落,仅遗留下分成4个枝权的裸露骨质角。是配种期殴斗和冬季雪下寻食的工具。
繁殖技术 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秋季配种,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每年9~11月份时,公鹿变得膘肥体壮,颈围粗,毛色暗,阴囊下垂,性暴好斗,常与其他公鹿争偶。母鹿在此时期可发情3~4次,每次待续18~36h,鹿的配种方式有几种:①群公群母式,即将25~30只参配母鹿与3~5只种公鹿组成配种群,直到11月底配种结束再分开。②单公群母式,即将1只优良公鹿与15~20只母鹿组群配种。但要每隔一段时期中间替换种公鹿。③单公单母定时放对式。即每日早、晚,将公鹿拨入母鹿群中与发情母鹿交配,配后即将公鹿拨出。④人工授精,其中包括采精,精液稀释和输精几个步骤。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鹿进行配种。每只发情母鹿要复配2~3次才能保证高受胎率。妊娠期为235d左右。每年5~6月份为产仔期。产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并对个别难产母鹿要进行接产。梅花鹿多为每胎1仔,双仔率仅占5%~15%。初生子鹿要吃到初乳才能提高成活率。
饲养管理 梅花鹿从野生变为家养,驯化是技术关键。驯化工作要从早期发育阶段开始,如人工哺乳,幼鹿训练等。以期发育到成年后更好地接受人工饲养管理。促使鹿茸优质高产和提高后裔的繁殖成活率。梅花鹿以各种粮、豆类及农副产品为精饲料;以农作物茎、叶、多种树木枝叶及青草为粗饲料;青贮玉米秸更是人工养鹿的重要饲料。还要每日补给适量的食盐和维生素。为营养全面要力求饲料多样化。公鹿生茸期,母鹿哺乳期和育成期幼鹿要多投给精料。在驯化的基础上可将公鹿、母鹿和育成鹿分别组成放牧群,引导到牧场上去放,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放牧管理主要防止鹿只逃失;收茸期管理主要防止鹿茸伤损;配种管理主要防止公鹿伤亡;产仔期管理主要是对难产鹿接产。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起完整地定时、定量、定点投料、给水的饲喂制度和每天清扫圈舍、定期消毒等环境卫生制度,要严格执行,防止各种灾害给鹿群造成损失。
疾病防治 养鹿人员每日对鹿只活动情况、来食、饮水、排便等进行细致观察。对发病鹿要提倡导发现、早治疗。鹿病基本上可分为疫病和普通病两类。疫病危害大,主要有结核病,坏死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和血尿病等,要通过定期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普通病主要有食毛症、饲料中毒、寄生虫病等。主要通过改善饲养管理阻断病源,并对患病鹿对症治疗来解决。
马鹿体形较大,生存竞争能力强。野生鹿较多。每年配种、产仔和生茸期等都要稍早于梅花鹿。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鹿茸的加工是养鹿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茸的质量。鹿茸加工主要目的是脱水干燥、消毒防腐,保形,保色,便于长期保存。满一年的小公鹿即可锯稚角茸。属的角盘在每年4~5月开始脱落,并开始生新的茸角。人字茸生长需40~50d,三岔需60~70d。每年6~7月为收茸期,若早生茸的鹿还可锯再生茸一次。因鹿甚珍惜其茸角,所以锯茸是一项大胆而细心的工作,需具丰富的经验,并须保证人、鹿、茸三方面的安全。
采茸要在前l日下午到圈内选择锯茸的鹿,并拨入专用小圈,准备好草料与饮水。次日清晨将鹿赶入锯茸的专用吊圈内,随即关上圈门,吊鹿人用保险带套紧鹿的后身用力上提,使鹿后腿离地20~30cm,另有人用力抓住鹿茸根部,拉出鹿头,并把鹿脖颈抱住(或用框架固定),使鹿固定不动,此时,拿锯人开始锯茸;锯茸要快,锯口要平,应留茬1cm,不要伤及“珍珠盘”,即“头骨角柄”。锯毕应速止血,止血可用“8876”、云南白药等。
据下的茸,可用水煮法、冷冻干燥法和远红外线干燥法等加工工艺进行处理。水煮法是:先洗去茸毛上的污物,并挤出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以麻绳,以防水炸时变形。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炸3~4次,每次15~20s,使茸内血液排除,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清味为止。全部过程需2~3h,然后风干。次日再如法烫炸数次后,风干或用火烤干。温度在70~80℃为宜。
|
药材鉴别 | 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粉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两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微“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被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显微鉴别 粉末呈淡黄色或棕色。表皮角质层,无色或淡黄色,表面凸凹不平;茸毛脱落处的毛窝呈圆形洞状,周围有时可见油滴状物;有的残留的茸毛,直径30~50μm;骨密质近无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波状纹理,有多数散在的黑色骨细胞,有空隙;骨松质较多,碎片中有较多的骨陷窝,类圆形或梭形,大小不一,骨松质空隙较骨密质大,相互形成网状结构,网孔内有骨髓;角化梭形细胞少数,多散在,具折光性,长40~80μm,直径10~20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1g,加水4ml,加热15min,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3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显蓝紫色;另取滤液1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2滴,摇匀,滴加0.5%硫酸铜溶液,显蓝紫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15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鹿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氨酸对照品,加70%乙醇制成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8μl,对照品溶液l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展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化学成分 | 含多种氨基酸,约占干重的50.13%;其中有色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等;神经髓鞘磷脂(sphingomyeline),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硫酸软骨素A(CSA;chondroitine sulfate A),多种前列腺素(PG;Prostaglan-din),即PGE1、PQE2、PCyF1α、PGP1h等;此外尚含雄激素(an-drogen;androgenichormone),雌激素(estrogen;estrogenic hor-mone),胆固醇,胆碱样物质和无机盐等[1]。
|
药理作用 | 1.强壮作用 鹿茸所含多种氨基酸对人体有强壮作用。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减轻疲劳、改善睡眠、促进食欲、改善营养不良及蛋白质代谢障碍,改善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能量代谢,故认为能改善阳虚状态时能量代谢低下的病理变化,增进年老体弱者的健康,促进病后复原。在饲料中加入鹿茸可使小鼠、大鼠体重增加较快;并能促进蝌蚪的发育。动物给予鹿茸精一定时间,其红细胞、血色素、网织红细胞均见增加;并有升高白细胞作用。鹿茸能显著增加大鼠脑、肝、肾等脏器的氧耗量,表明组织新陈代谢趋于旺盛[1]。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多种动物的血压、离体心脏和血管等实验证明,大剂量鹿茸精使心缩幅度变小,心率减慢,并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中等剂量鹿茸精引起离体心脏活动明显增强,心缩幅度增大,心率加快,结果使心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都增加。对疲劳心脏的恢复更为明显。对节律不齐的离体心脏能使节律恢复正常。小剂量鹿茸精对心血管无明显作用。在儿科临床上初步观察到鹿茸精能使低弱的心音变为清晰,脉搏变得更为充盈,并使血压升高,心电图上出现P-Q间或缩短[1]。 3.性激素作用 用去睾丸大鼠和小鼠前列腺、精囊称重法和去卵巢小鼠阴道涂片法,未能证明马鹿茸的乙醇生理盐水混合浸出液有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样作用;马鹿茸浸出液不能使未孕兔的卵巢排卵,也不能使雄蟾蜍排精,因此也没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鹿茸精使去睾丸成年大鼠的前列腺和精囊的重量略有降低。但亦有报道鹿茸精给幼年大鼠皮下注射有使前列腺与精囊增重的作用。其作用强度弱于丙酸睾丸酮[1]。 4. 对创伤的影响 鹿茸精对长期不易愈合和新生不良的溃疡、伤口,均能增强其再生过程,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兔及大鼠“鞭打损伤”时,脑脊髓部分糖酵解表现异常,已糖激酶、醛缩酶、甘油磷酸激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受到抑制。受伤动物采用鹿茸精治疗后,上述各种异常均获得明显恢复,并使兔异常的脑电图亦获得改善[1]。 5.其他作用 鹿茸能增强肾脏的利尿机能和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机能,提高离体子宫的张力和加强其节律性收缩。鹿茸有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可能为免疫促进剂。但另有报道微量鹿茸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大鼠给予鹿茸精后,主要由于降低大脑皮层有关部分的兴奋性而使听源性惊厥强度降低,且潜伏期延长[1]。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级干热,味咸。
|
功效 | 生于生热,温肾壮阳,激发性欲,固精填精,平喘止咳,滋补肠胃,开胃消食,利水退肿,强筋壮骨,通阻止痛,增强色素,祛风止痒。
|
主治 |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肾寒阳瘦,性欲低下,早泄遗精,哮喘咳嗽,胃虚纳差,消化不良,肠荡,肠梗阻,各种水肿,筋骨松弛,宫寒不孕,经闭,乳汁不下,寒性牙痛,两胁冷痛,白癜风,皮肤瘙痒。
|
用法用量 | 内服:4~8g。外用:适量。可人蜜膏、糖膏、散剂、牙粉、眼粉、油剂、阴道栓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青少年不宜内服。
|
代用药 | |
附方 | |
制剂 | 苏福非 沙合 高赞 乃尔密 散剂 鹿茸适量,研成细粉即可。功能温肾壮阳,激发性欲,固精填精等。主治肾寒阳痿,阳事不举,举而不坚,腰背酸痛,下肢无力,精液不固等。内服,根据病情取适量用温开水冲服。青少年不宜服用。(《拜地依药书》)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775 药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775 |
维药名出处 | 《药物之园》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