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u ju
|
维药名 | 卡斯尼
|
别名 | 可深、可苷尼、可西尼《回回药方三十六卷》,印地巴《拜他依药书》。
|
考证 | 《注医典》载:“菊苣,是一种植物,它分家生和野生两种,野生的叶比家生的叶较宽;家生的又分两种,一种的叶较宽,与莴苣叶相似,另一种的叶较细,较长,味辛。”根据以上维吾尔医本草所述植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菊苣一致。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菊苣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菊苣Cichorium intybus 1.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粗壮,茎具条棱,合轴分枝,有糙毛。基生叶倒披针形,长10~20cm,大头羽状深裂或浅裂,基部下延成有翅的叶柄,中脉及叶柄密布白色粗绢毛,茎生叶小或退化成鳞片状,全线或浅裂。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或2~3个簇生于中上部叶腋,总苞圆柱状,总苞片2层,外层5枚,内层8枚,上缘有毛;全为舌状花,蓝色;聚药雄蕊蓝色,柱头2裂,具刷状毛。瘦果,具短冠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新疆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前苏联、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新西兰、美洲、非洲、欧洲和澳洲其他地区等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于夏秋盛花期采收全草,晒干,置干燥处保管。
|
药材鉴别 | 茎圆柱形,稍弯曲,表面黄绿或淡紫色,具明显的纵向棱,无毛或疏被糙毛,叉状分枝折断面浅黄色,中空。基部叶多脱落,茎上叶退化成鳞片状三角形,无柄,具糙毛。头状花序单生或2~3簇生,总苞片2层,外层5枚,内层8枚,舌状花多萎缩,蓝色。果实倒卵形,有棱角,具鳞片状冠毛,长0.2~0.8mm。气微芳香,味淡或微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切向排列。下皮细胞1列与表皮细胞类似。皮层细胞较小,多角形,含淀粉粒。内皮层细胞长方形,较整齐。纸管束外韧型,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排列整齐,髓周细胞含草酸钙针晶,中央为空腔。
粉末特征:呈黄绿色。气孔不定式,长轴约30μm,短轴约10μm。非腺毛由2至多个细胞组成有粗细两种;腺毛由多细胞组成,内常含黄色油状物;花粉粒三沟形,表面呈刺状突起,直径12~20μm。种皮石细胞类圆形,孔沟明显。导管多为螺纹,直径23~50μm,木纤维细胞具横纹理,有非特异性植物血球凝集素。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马栗树皮素(esculetin),马栗树皮苷(esculin),野莴苣苷(cichoriin),山莴苣素(lactucin)和山莴苣苦素(lactucopicrin)[1]。根含山莴苣素,α-山莴苣醇(α-lactucerol),野莴苣苷[2]。叶含单咖啡酒石酸(monocaffeyltartalc acid)[3],菊苣酸(chicoric acid)[4]。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湿寒,味苦。
1.《白色宫殿》:“鲜品一级湿寒,干品一级干寒。”
2.《拜地依药书》:“一级未湿寒;有人认为一级干寒。”
|
功效 | 生湿生寒,调节异常胆液质,降低肝火,清胃之热,消除黄疸,利尿退肿。
|
主治 | 主治干热性或胆液质性疾病,加热性肝炎,胃炎,脾肿大,黄疸,尿闭水肿。
1.《白色宫殿》:“清热补心,除慌安神,消炎退肿等。治热性心悸,心慌,心虚,咽喉炎肿,眼部红肿等。”
2.《拜地依药书》:“消退伤寒,开通肝阻,清热解毒等。治伤寒,肝有阻滞,药物中毒、毒虫咬伤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5~10g。外用:适量。可入蒸露剂、糖浆剂、汤剂、敷剂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本品用量过多可引起咳嗽,矫正药为白砂糖或天山堇菜花或谢日比提 比乃非谢 糖浆。
|
代用药 | |
附方 | |
制剂 | 1.艾热克 卡森 蒸露 菊苣1000g,水6000ml。取处方量之菊苣,除去杂质及泥沙,洗净后,放入蒸馏锅中,倒进处方量之水,用温火蒸馏出3000ml蒸露即可。功能清热解毒,退热退烧,通利小便。主治中暑,发热发烧,尿少尿黄,热性肝肾疾病。内服,日服3次,每次1~5岁者10~15ml,5~10岁者15~20ml,10岁以上者酌情服30~40ml,也可增量。(《医学大全》)
2.谢日比提 卡森 糖浆 菊苣、小茴香根皮各90g,红柳实23g,牛舌草、甘草、菟丝子、蜀葵子各15g,紫草茸12g,小檗实、白檀香、龙芽草、苦艾各9g,欧细辛5g,大黄3g,玫瑰花糖膏45g,菊苣汁、葡萄醋各135ml,柠檬汁45ml,糖410g。大黄另研细粉,除了膏类、汁类以外的药物研成粉状,浸泡在开水中过一昼夜,用文火煎至剩一半时挤汁过滤,再倒进药汁、葡萄醋,加玫瑰花糖膏和糖,搅拌,再用文火煮成黏糖浆,待凉后加入大黄粉即可。功能开通肝阻,清热消炎,利尿解毒,利胆退黄。主治热性肝炎,黄疸型肝炎,尿少赤黄,面目发黄。内服,每日2次,每次15ml。(《医学大全》)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L von Hee.C A,1967,66:35364m [2]刘米达夫.最新生药学概论(日),1969:10 [3]Scarpali M L,et a1.C A,1961,55:13423i [4]ScarPati M L,et a1.Tetrahedren,1958,4:43 药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372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