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ang shen
|
维药名 | 吾吉买
|
别名 | 土提 欧鲁、土提 西仁《明净词典》。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桑科植物桑的白色果穗。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1.
落叶乔木,高达15m,植物体含乳汁。树皮黄褐色,常有条状裂隙;根皮黄棕色至红棕色,纤维性强。叶互生,叶柄长1.5~4cm,被疏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卵形,长5~10(~20)cm,宽4~8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有时具不规则的圆齿,或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洽叶脉处有短疏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时开放;雌雄花均排成穗状的葇荑花序;雄花序长l~2.5cm,雌花序长0.5~1.5cm;雄花花被4,雄蕊4,中央具不育雌蕊;雌花花被4,无花柱,柱头2裂,宿存,子房一室,具一胚珠。瘦果外被肉质花被,密集成聚花果,初时绿色,成熟时白色或黑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常栽培于村旁、地边、田间或城市住家附近。产于我国新疆各地,全国各地亦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于夏季5~6月间果实近成熟时,白桑色发黄;黑桑色发红时采摘,或树下放上布摇下,拣拾后晒干;贮于阴凉干燥处,防虫保管。
|
药材鉴别 | 白桑果穗完整未挤压者多呈圆柱状,有的略弯曲,长l~2cm,直径0.5~1cm,基部有的具残留的果序桶,长约1cm。果穗由30~80个小瘦果集成的聚花果,表面呈黄棕色至棕红褐色。小瘦果广卵形,稍扁,长约2mm,外包肉质花被片4枚,果实边缘有棱线,果皮薄。商品药材中果穗常由于挤压而形状不规定,瘦果被片呈皱缩略扁的多角形。种皮淡黄棕色,胚乳白色,油质。质柔软,气微,味甜酸。黑桑果序呈卵形或长圆形,鲜时初为红色,随着成熟后期而变为红紫色,具光泽,干后呈暗棕紫至紫黑色,肉较厚,味较前者酸。两者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被片被有白色蜡质样绢毛。
显微鉴别(l)果实横切面 宿存花被片4枚,包于果实外周,薄厚不均的带状,表皮细胞外壁角质样增厚,部分内表皮细胞含淡灰褐色钟乳体,有时可见表皮细胞的小突起状毛;薄壁细胞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多被挤压皱缩,有的细胞界限模糊,含黄棕色块状物、淡黄色结晶状物及草酸钙簇晶。外果皮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的薄壁细胞,细胞侧壁呈波状,外被角质层;中果皮为数列多角形和颓废细胞组成,最内1列细胞较大,呈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形成黄棕色环带,在果脊处各分布一维管束;内果皮紧贴于中果皮,由1~2网纹石细胞组成,长20~60μm,宽10~20μm,胞腔狭小或呈方形及长方形,细胞壁具众多纹孔。种皮细胞棕黄至棕红色,细胞呈切向延长,胚乳细胞多角形,含糊粉粒。子叶细胞与胚乳细胞类似,含糊粉粒较多。
(2)粉末特征 白桑椹呈黄棕色至红褐色。显微镜下观察主要特征是内果皮网纹石细胞多成片存在,细胞呈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有众多明显的纹孔;花被表皮细胞多角形、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内含小草酸钙簇晶或方晶;薄壁细胞中可见有乳管;细胞毛有蜡状毛和单细胞毛,胚乳细胞多角形,含众多油滴;导管螺纹,直径5~15μm;偶见有带孔纹的木纤维。黑桑椹粉末呈紫红色,细胞毛长。
理化鉴别 分别取白桑椹和黑桑植各0.5g,各加入乙醇5ml,振摇后浸渍lh,滤过,滤液前者为淡棕色,后者为棕红色。取两种滤液各0.5ml,各加入5%亚硝酸钠、5%硝酸铝各1滴,混匀后各加5%氢氧化钠3~4滴,则白桑塔滤液不变,黑桑塔呈粉红色。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白桑椹煎液有中度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1]。小鼠灌服桑椹水煎剂,可增加不同年龄组小鼠的T细胞[2],还能降低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3]。但对1年以上的老龄小鼠无明显影响[3]。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一级湿热。
1.《注医典》:“湿热。”
2.《药物之园》:“一级本热、二级未湿。”
|
功效 | 生湿生热,调节异常黑胆质,通阻湿脑,润喉清音,消炎退肿,生湿肥体,养血生辉,止咳化痰,通利二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根据病情食用或内服:适量。可入糖浆、果酱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用量过多对有胃病者有害,矫正药为孜然。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黑桑塔代。
|
附方 | |
制剂 | 谢日比提 土提西仁 糖浆 白桑椹、葡萄醋各适量。将白桑椹挤汁液,用火煎沸片刻,加热葡萄醋搅拌即可。功能清热退烧。主治发热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根据病情服用。(《药物之园》)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705 药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705 [2]钱瑞琴,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3):173 [3]陈林,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5):315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