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Quan shen
|
维药名 | 安吉巴尔
|
别名 | 安格巴尔《明净词典》。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蓼科植物拳参或耳叶蓼的根茎。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
多年生草本,高35~90cm。根茎肥厚,弯曲,外皮紫棕色。茎直立,单一,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革质,长圆披针形或极针形,长10~20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钝或截形,有时心形,沿叶柄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两面稍被毛,老时渐脱落,下面具网脉;茎生叶互生,向上柄渐短至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长2~5cm。总状花序呈穗状项生,圆柱形,直立或稍弯,长3~6cm;小花密集,苍片卵形,膜质,花梗纤细。花淡红色或白色,直径约2.5mm,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8,与花被近等长或稍长;花柱3。瘦果三棱状椭圆形,红棕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9~11月。(图1)
生于山野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2.耳叶寥Polygonum manshuriense V.Petr.ex Komar.
本种与拳参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的叶圣被外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9cm,宽0.7~2.4cm,基部圆形,边缘具有较明显凸起的脉端,叶片两面无毛。茎有8~9个节。瘦果棕黑色。(图2)
生于山坡或草丛中。分布于我国东北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又耐旱。宜选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石灰质壤土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北方4月上旬条播,行距30~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为内覆土0.3~1cm,每1hm2播种量1.5~2.25kg。当苗高3~6cm时,按株距15~30cm间苗,也可用育苗移栽法。分根繁殖:秋季或春季萌芽前,挖出根状茎,每株可分成2~3株,按行距30~45cm,株距30cm栽种,覆土,压实。春栽2~3星期萌芽生长。
|
采收加工 | 春、秋两季挖取根状茎,去掉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拳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1]。其根茎中所含左旋表此茶酚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2]。拳参中含鞋质的提取物,在试管内抗菌的有效浓度为0.5%~1.0%[3]。 2.止血作用 拳参渗漉液与明胶等制成的“止血净1号”,用于犬、绵羊等各种止血实验,均有一定止血效果;组织埋藏可以吸收,并有一定止血抗炎作用[1]。 3.其他作用 根茎中所含主旋表儿茶精能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活性[4],并能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5],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有预防作用[6] 4.毒性 拳参提取物对动物毒性很低[3],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33g/只。给兔腹腔注射“止血净’0. 2g/kg,观察5d,30d后解剖,均未见异常[1]。 |
炮制方法 | 拳参膏 取新鲜拳参适量,削皮,研出汁液,倒在陶瓷盘中,放在阳光下自然晒干即可。表面为红宝石颜色。
|
性味 | 三级干寒。
《药物之园》:“三级干寒,加里奴斯认为干热。”
|
功效 | 止血、止泻。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6~10g。外用:适量。可入糖浆、片剂、煎剂、小丸、散粉、蜜膏、舔剂;软膏、洗剂、伤粉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香桃木实或小檗实代。
|
附方 | 1.治肺结核,咳血 取拳参3~4g水煎,用适量方糖或葡萄汁同服。(《拜地依药书》)
2.止外伤出血,防腐生肌 取拳参适量,研成细粉,过罗,取适量外用于局部。(《药物之园》)
|
制剂 | 1.谢日比提 安吉巴尔 糖浆 拳参280g,虾200g,白檀香、紫檀香各160g,砂糖7200g。药物捣碎,浸泡在5000ml水中过2昼夜,用温火煎沸,煎至剩下4000ml时将残渣弃出,过滤,加糖煎成糖浆即可。性平。功能止肠胃出血,止肺出血,止子宫出血,止鼻出血。主治肠胃出血,肺结核咳血,子宫出血,鼻出血等;也可以作为解毒剂使用。内服,每日3次,每次1~5岁者服3~4g,5~10岁者服4~6g,10岁以上者酌情服8~12g。(《医学之目的》)
2.库日斯 安吉巴尔 片 拳参6g,石榴花6g,淀粉6g,赤石胀6g,珊瑚根6g,天竺黄6g,甘草膏6g,香桃木实3g,玫瑰花10g,阿拉伯胶10g,琥珀10g,马齿苋子10g。药物研成细粉,过罗,用梨汁制成0.5g的片剂。性干寒。功能生干止带,生寒止血。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妇科疾病和肠道疾病,如白带过多,月经过多,血痢等。内服,每日3次,每次4片。(《阿日甫验方》)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Gstirener F,et aL C A,1996,65(9):14092b [2]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154 [3]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1 [4]Swiatek I ucjan,et a1.C A,1998,108:156523g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59 [2]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92 [3]Pshenichnova N R,et a1.C A,1969,71:1979lw [4]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344 [5]Basarkar P W,et a1.C A,1981,95;108753y [6]Chakravarthy B K,et a1.C A,1981,95;215159f |
维药名出处 | 《拜地依药书》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