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Wo ju
|
维药名 | 欧松
|
别名 | 海斯,卡欧《明净词典》。
|
考证 | 《注医典》载:“莴苣,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名菜。原植物分为家生和野生两种,一般药用家生者,它的寒性较强,与湖水的寒性相近,湿性比甜菜根的湿性强。”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莴苣一致。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莴苣的茎、叶。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莴苣 Lactuca satiua 1.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cm。茎直立,光滑无毛,嫩时呈棍棒状,肥大如笋,肉质,嫩脆味美。如不采收,则逐渐伸长而成花茎,于上部分枝开花。叶基部丛生;长椭圆形、倒卵形成舌状,亦有呈披针形者,长14~18cm,宽3~7cm,全缘或边缘皱折,或有不整齐的齿状缺刻,无柄;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有长梗,排列成顶生的圆锥状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两性,全部为舌状花,舌片先端5齿裂,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卵形,扁平,每面具3条突出的纵棱,先端具喙。种子黑褐色或灰白色,具灰白色冠毛。花期6~7月,果期9月。(图1)
通常食用的莴苣,在品种方面有白莴笋、花叶莴笋、尖叶莴笋、紫叶莴等等,大抵均因形色而有所分别。其中白莴笋的叶淡绿色,茎皮淡绿白色,这里主要指的是此品种。(图2)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国外欧洲、亚洲其他地区亦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莴苣提取物给大鼠腹腔注射,能对抗四氯化碳性肝损伤,并改善肝小叶脂肪性病变及细胞坏死[1]。莴苣汁中可分离出使大鼠、小鼠红细胞凝集的莴苣凝集素,可调节鼠类脾脏B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反应[2,3]。莴苣汁对白念珠菌生长有抑制作用[4]。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级湿寒。
1.《注医典》:“二级湿、三级寒。”
2.《药物之园》:“二级首湿寒。”
|
功效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根据病情使用。外用:适量。可入汤剂、糖浆剂、果酱、汁液、膳食剂、敷剂、糊剂、软膏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罂粟、奇诺代。
|
附方 | 1.治季节不适应性气质变化,体内胆液质过盛,心烦失眠,梦话频繁,乳汁不下,乳汁不足 取适量莴苣,用水煮熟食用适量或新鲜食用。
2.治角膜损伤,热性眼痛 取适量莴苣,捣研成糊剂,外敷于眼部。
3.治胃热口渴,急性胃炎,食欲不振,道精频繁,面目黄疸,性欲过旺,小便不利 取适量莴苣,切丝与适量葡萄醋拌凉,食用适量。
4.治素虫叮伤 取适量莴苣,煎汤内服。(l~4方出自《注医典》)
5.治各种热性皮肤疾病或皮肤瘙痒,乳腺炎肿 取适量莴苣,捣研成糊剂,外敷于患处。
6.治体内异常血液质增多,各种肝病,热性伤寒,尿道溃疡 取适量莴苣,食用适量或煎汤内服适量。(5、6方出自《药物之园》)
|
制剂 | 木热巴衣 卡欧 果酱 莴苣5000g,藿香、芹菜子、诃子、孜然各10g,蜂蜜1000g,水1000ml。先将莴苣切丝,放入水中,用温火煎至剩下一半时,加入蜂蜜,用温火煎成黏糖浆,药物研成细粉,过罗,倒入黏糖浆中搅拌即可。性湿寒。功能生寒生湿,降低过盛胆液质,纯化异常血液质,开通脑阻,安神催眠,消炎退肿,清热止痛,通乳增乳,解渴开胃,消除黄疸,降低性欲,清热固精,通利小便。主治干热性或胆液质性疾病,如体内胆液质过盛,体内异常血液质增多,心烦失眠,梦话频繁,热性眼痛,乳汁不下,乳汁不足,胃热口渴,食欲不振,热性伤寒,面目黄疸,性欲过旺,频繁遗精,小便不利,尿痛尿赤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30~50ml。(《药物之园》)
|
参考文献 | 药理 [1]Chin H F,et a1.Am J Chin Med,1989,17(1~2):17 [2]Yen SE,et a1.Int Arch Allergy Appl Immunol,1981,65(4):445 [3]Yen SE,et a1.Int Arch Allergy Appl Immunol,198061(1>:32 [4]Moulin T J,et al Mycoses,1990,33(7~8):383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