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uo tuo peng
|
维药名 | 阿德热斯曼
|
别名 | 艾尔买力、依斯番德《保健药园》。
|
考证 | 《保健药园》载:“骆驼蓬,指骆驼蓬的全草,高2尺左右,分枝众多,叶与柳树叶相似,但比它小的多,细的多,花白色,花瓣脱落后可看到三裂种子盒,盒内有黑色三棱状种子,气味强烈,果期7~8月。”《拜地依药书》载:“骆驼蓬有两种,一种为野生苏扎扑的一种;另一种的叶与柳树叶相似,但比它小的多,细的多,花与亚斯蔓的花相似,气味芳香。”《药物之园》载:“骆驼蓬草为属于野生苏扎扑的植物,分两种,一种高2到5尺,茎枝分多枝,叶羽状,种子盒圆形,三裂,有淡红色三条纹,种子三棱状,黑芥子样棕褐色,气味强烈。另一种骆驼蓬的叶与柳树叶相似,但比它小的多,细的多,花与亚斯曼的花相似,色白,气味芳香。种子盒椭圆形,果盒和种子均为色白。”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骆驼蓬的全草一致。
|
中药材基原 | 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蓬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1.
多年生草本,高20~70cm,全株有特殊臭味。根肥厚而长。茎由基部四散分枝,下部平卧,上部斜生,茎枝圆形有棱。叶互生,2~3回羽状全裂,基生叶元柄,通常3出,裂片披针状线形;托叶利毛状。花单生,与叶柄对生;白色或浅黄绿色,径约2cm;萼片5;花瓣5,倒卵状矩圆形;雄蕊15,花丝近基部宽展;花盘杯状;子房3室,花柱3。蒴果球形,3裂,3室,种子三棱状肾形,褐色。花期6月,果期7~8月。 我国分布于新疆、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国外分布于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及中亚各国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割下全草,阴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抗癌作用 骆驼蓬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得到的总生物碱部分在体外对L1210细胞K562细胞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5.71μg/ml和36.40μg/ml。口服或腹腔注射,发现对小鼠S180实体瘤生长抑制率大于30%,从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哈尔明碱的盐酸盐对K562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为70.94 μg/ml;去氧鸭嘴花酮碱对K562在终浓度为824.18μg/ml时,抑制率为92.45%,终浓度为70.03μg/ml时,抑制率为对31.38%;鸭嘴花酮碱盐酸盐在终浓度为322.6μg/ml时,对L1210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3.73%,终浓度达142.00 μg/ml,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率为100%。 2.其他作用 骆驼蓬全草中的哈尔满碱对小鼠肝匀浆的单胺氧化酶有较强抑制作用。哈尔满碱对体外疱疹病毒的最低有效浓度为25μg/ml。 3.毒性 从甘肃酒泉地区产骆驼蓬地上部分提取的总生物碱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84.79±7.25 mg/kg,主要中毒症状是兴奋、跳跃、全身肌群震颤,眼球突出,呼吸迫促而窒息死亡。 5%骆驼蓬总生物碱注射液以10~15μg/kg给5头健康土种黄牛肌注,每日1次,连续6次,血清生理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但血清氯升高显著。给药后反应为兴奋、易惊、全身肌肉震颤、空嚼、分泌大量浆黏液、白色泡沫、口液、鼻液,频排粪尿,30~40min后逐渐减轻[1]。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级干、三级热。
1.《保健药园》:“二级末热、三级干。”
2.《拜地依药书》:“三级热、二级干;有人认为二级干热;有人认为三级干热;也有人认为四级干热。”
3.《药物之秘》:“二级干热。”
|
功效 | 生干生热,清除浓性黏液质和异常黑胆质,祛风止痛,温经强肌,养神除癫,开通肠阻,消除黄疸,燥湿强,增记忆力。
|
主治 |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头痛,坐骨神经痛,瘫痪,面瘫,神经错乱,癔病,肠梗阻,黄疸,水肿,健忘等。煎水外洗可治关节炎,滴虫病。熏烟可除虫避邪等。
1.《注医典》:“散发致病物质,麻醉人体,疗眼疾等。”
2.《药物之园》:“开通脉阻,清理血液,软肠通便,助孕,溶石排石,明目增视,生发乌发,恢复知觉,消除乃孜来,增强听力,除恶避邪等。”
3.《拜地依药书》:“清除多余黏质湿性,散发浓性物质,体内产热,利尿通经,增乳,清除黏液质和黑胆质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6~15g。外用:适量。可入汤剂、泡剂、糖浆、眼滴剂、耳滴剂、擦剂、熏剂、鼻闻剂、鼻滴剂、洗剂、敷剂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
代用药 | |
附方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宋立人,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22 药理 [1]宋立人,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22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