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Hu jiao
|
维药名 | 木其
|
别名 | 木日吉《明净词典》。
|
考证 | 《注医典》载:“胡椒,是胡椒树的果实;当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惠,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日,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呈灰白色,通称‘白胡椒’;黑胡椒的药力比白胡椒强。”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黑白胡椒一致。
|
中药材基原 | 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胡椒 Piper nigrum 1.
攀缘状木质藤本。茎长数10m,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不定根。叶互生,近革质;叶炳长1.5~3.5cm,无毛,叶鞘延长,常长为叶柄之半,叶片阔卵形、卵状长圆或椭圆形,长6~16cm,宽4~9cm,先端短尖,基部稍偏斜,全缘,两面均无毛;叶脉5~7条,稀有9条,最上1对离基1.5~3.5cm,从中脉发出,余者均自基出,在背面隆起,其间有网状脉。花无花被,单性或杂性,通常雌雄同株,排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花序短于叶或有时与叶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苞片匙状长圆形,长3~3.5cm,中部宽约0.8mm,顶部阔而圆,呈浅环状,腹面狭长处与花序轴合生,仅边缘分离;雄蕊2,花药肾形,花丝粗短;子房上位,近球形,l室,胚珠1,柱头3~4(5)裂。浆果球形,无柄,直径3~4mm,未成熟的干果皮皱缩,黑色。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我国产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国外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一般定植后2~3年封顶放花,3~4年收获。果穗光晒,后去皮,充分晒干,即为商品黑胡椒。果穗用流水浸至果皮腐烂去皮,晒干即为商品白胡椒。两者性味、功能、主治等基本相同。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1)黑胡椒 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mm。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隆起的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的柱头残基,基部有白果柄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央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
(2)白胡椒 果核近圆球形,直径3~6mm。最外为内果皮,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腺纹。
显微鉴别 黑胡椒横切面:外果发由1列表皮及2~3列下皮层细胞组成,下皮层中央有较多黄色石细胞群,中果皮薄壁组织中有大型油细胞分布,并有细小维管束散在。内果皮为1列黄色石细胞,内壁特厚。种皮为2~3列压缩状长形细胞,棕色至暗棕色,内为1列透明细胞,外胚乳最外2~3列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内层细胞中含淀粉粒,并有黄棕色或黄绿色油细胞散在。
粉末特征:粉末呈暗灰色。外果皮石细胞,呈类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壁厚而均等,多壁孔,含棕红色物,直径20~70μm,内果皮石细胞呈方形,细胞壁一侧较薄,表面观呈多角形,直径20~50μm。种皮细胞多角形,壁连珠状增厚。分泌细胞较少,类圆形,直径50~75μm,细胞壁木化,含黄色油状物,有时可见针状结晶。淀粉粒充满薄壁细胞,集合成团,单粒呈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10μm。导管螺纹和网纹。粉末以乙醇装置,稍干,滴蒸馏水,加盖玻片,则沿边缘处有胡椒碱针晶。粉末加硫酸1~2滴,呈红色,渐变红棕色。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显红色,渐变红棕色,后转棕褐色。(检查胡椒碱)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10ml,密塞振摇,冷浸过夜,滤过并蒸干,残渣用lml石油醚溶解,作供试液。另用胡椒醛作对照品、取50μl供试液及适量对照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醚(8:2)为展开剂展开,2,4-二硝基苯肼试液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的橘红色斑点。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级未干热,味辛。
1.《注医典》:“四级干热。”
2.《拜地依药书》:“黑胡椒四级干热;白胡椒三级热、四级干。”
|
功效 | 生干生热,消食开胃,通气除胀,止咳化痰,补脑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1~2g。外用:适量。可入消食膏、蜜膏、滴剂、敷剂、散剂、牙粉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本品对热性气质者可导致头痛,并引起肺部和咽喉干燥,矫正药为各种寒性油剂。
|
代用药 | |
附方 | |
制剂 | 苏努尼 木日吉 牙粉 胡椒8g,胡桐泪或赤石脂5g,驱虫菊根3g。研成细粉,过罗,制成牙粉即可。功能燥湿止痛。主治湿性牙痛等。外用,根据病情取适量涂于牙龈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304 药理 [1]Muimdar A M,et a1.Indoan J Exp Biol,1990,28(5):486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539 [3]Mujumdar A M,et a1.Jpn J Med Sci Biol,1990,43(3):95 [4]Ganesh B B,et a1.Nalarung,1987,31(9);913 [5]Mofly M M,et a1. Oncologo,1991,48(4):347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