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Bu xue cao
|
维药名 | 克孜力 拜赫曼
|
别名 | 红八哈麦你、红八黑蛮、红八哈蛮《回回药方三十六卷》,拜赫曼 艾合买尔、拜赫曼 苏如合《明净词典》。
|
考证 | 《注医典》、《拜地依药书》、《药物之园》载:“本品名为‘拜赫曼’植物的干燥木质根的碎块,该根又分红白两种,即红者称‘拜赫曼苏肉赫’,白者称‘拜赫曼赛菲德’。”《维吾尔药材真伪鉴别》载:“前苏联依柯洛莫夫等译成乌兹别克文的《医典》中,将红者的拉丁学名定为Statice limonium 1.,经考证本学名为欧洲补血草Limonium vulgare Mil1.的异名;自古以来维吾尔将欧洲补血草的同属植物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Willd.)O.Kuntze的根茎作为‘拜赫曼苏肉赫’入药使用。”古代维吾尔医因对植物的分类不太完善,故将作用基本相似的红白两种‘拜赫曼’作为一种植物的根来谈。经现代学者考证和实物对照,是两种不同科属植物的根和根茎。根据以上所述,古代维吾尔医所述的红“拜赫曼”即“拜赫曼苏肉赫”,为现代维吾尔医所用白花丹科植物大叶补血草的根和根茎。
|
中药材基原 | 为白花丹科植物大叶补血草的根和根茎。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Willd)O.Kuntze又名:大叶矶松《新疆中草药手册》、西伯利亚补血草《新华本草纲要》。
多年生草本,高20~70cm。除花萼外各部全无毛。根粗壮,少分枝。叶基生,莲座状;叶片长圆状倒卵形、长椭圆形至卵形,长5~30cm,宽3~8cm,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通常钝或圆,基部渐窄成宽的叶柄;茎生叶退化成鳞片状,棕褐色,边缘成白色膜质。花序早大型伞房状或圆锥状,花轴上部多次分枝;花集合成短而密的小穗,集生于花轴分枝顶端、小穗通常2~3花;外苞长1~1.5mm,宽卵形,第一内苞长2~2.5mm;萼筒漏斗形,5浅裂,萼片干膜质,萼檐淡紫色至白色;花瓣蓝紫色;雄蕊5;子房上位,花柱5,柱头丝状。蒴果,倒卵形,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盐渍化的荒地上、盐土上。我国分布于新疆北部、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国外欧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一带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节采挖,洗净,切片鲜用。
|
药材鉴别 | 根粗壮,木质,坚硬,体重,类圆锥状,圆柱状,分枝或不分枝,长10~30cm,直径2~5cm,有不规则的纵沟,弯曲或直伸,有隆起的侧根迹。表面灰褐色或棕黑色,断面棕红色,不整齐。顶端有茎。叶柄残基,黑褐色质脆,易破碎。气微,味涩,微苦。
|
化学成分 | 根含各种黄酮体杨梅树皮苷(myricetrin),芸香苷(runtin),杨梅树皮素鼠李葡萄糖苷(myricetin rhamnoglu-coside),杨梅树皮素(myri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杨梅树皮素甲醚(myricetoin monomethyl),四羟基黄酮(tetrahydroxyflavone)[1]。另含花白素缩合鞣质,其成分中有花色素(cyanidol),花色素鼠李糖苷(cyanidol rhamnoside),飞燕草素(delphinidol)和伪花色素鼠李糖苷(pseudocyanidol rh-amnoside)[2]。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级干热,味淡、带黏性。
《拜地药依书》:“有人认为二级湿热。”
|
功效 | 生干生热,补心壮阳,肥体填精,爽心悦志,燥湿固精,消除黄疸,温宫生辉等。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4~6g。外用:适量。本品可入仁膏、蜜膏、果浆、洗剂、敷剂、阴道栓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
代用药 | |
附方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Chumbalov T K,et a1.C A,1964,61:11012c [1]Chumbalov T K,et a1. C A,1964,60:14743f |
维药名出处 | 《维吾尔药材真伪鉴别》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