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Zhen zhu mu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尼雅昭格,扫布德音-黑苏嘎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贝壳的珍珠层。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参见“珍珠”条。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捞取贝壳后,除去肉质、泥土,洗净,放入碱水中煮,然后放人淡水中浸洗,取出,刮去外层黑皮,晒干或烘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1)三角帆蚌 完整的贝壳略呈不等边四角形。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左右壳均具2枚拟主齿,左壳具2故长条形侧齿,右壳具1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2)褶纹冠蚌 完整的贝壳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型的冠。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左右壳均具1枚短而略粗的后侧齿及1故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3)马氏珍珠贝 完整的贝壳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突起的长形主齿。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珍珠层较大碎块发白色、灰黄色或淡黄棕色,小碎块近无色。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的颗粒性,有的块片呈片层结构而较松散,易断裂,边缘具不规则锯齿状,小碎片几为单片。②棱柱层碎块少见,淡黄色或灰黄色,断面呈棱柱状,断端大多平截,有的一端渐尖,有明显的横向条纹,少数条纹不明显;须面观偶见,呈多角形或类方形。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气泡,过滤,滤液用铂丝蘸取,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砖红色。(检查钙盐)
(2)取本品水溶液,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分离所得沉淀不溶于醋酸,但溶于盐酸。(检查钙盐)
|
化学成分 | 马氏珍珠贝贝壳主含碳酸钙92%以上,有机物5%,其中以角壳蛋白为主[1],尚含铝、铜、铁等[2]多种无机元素。贝壳珍珠层粉含氨基氮0.35%[3],其贝壳硬蛋白(conchio-lin)由17种氨基酸组成,还含有3种非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4]。珍珠层粉中的无机元素有钙、钠、钾、镁、硅等16种[5]。贝壳棱柱层含氨基酸以甘氨酸、亮氨酸、组氨酸为主[1]。又含磷酸乙醇胺(nhosphorvlethanolamine),半乳糖基神经酰胺[6]。珍珠贝珠母层主要成分为贝壳硬蛋白和碳酸钙,碳酸钙的含量在92%左右,有机物占5%左右,含铝、铜、铁、镁、锰、纳、锌、硅、钛等金属元素,含14种氨基酸[7];棱柱层水解液中含丝氨酸和甘氨酸等[8]。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咸,性凉。效糙。
|
功效 | 明目消翳,祛脑疾,操协日乌素,疗伤,解毒。
|
主治 | 主治白脉病,中风,皮、肉、筋、骨、关节等诸协日乌素病,目赤翳障。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肝热引起的眼病,目赤痒痛,流泪 枸杞90g,当归、夜明砂、通经草、麦冬、石块明(或珍珠母)、木贼、菊花、全蝎、决明子 蒺藜(制)各30g,红花、青葙子、防风各15g,川楝子10g,羚羊角(制)5g。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明目十六味丸)
2.治肾寒,肾热诸症,腰膝疼痛,梦遗滑精,睾丸肿大 诃子50g,草乌(制)50g,石菖蒲30g,木香50g,石块明或珍珠母24g,银朱30g,牛胆粉12g,黑云香24g,刀豆35g,茜草10g,红花12g,枇杷叶(制)24g,香墨10g,麝香0.1g,豆蔻50g,大蜀季花35g,紫草茸44g。制成水丸。每次1~2g,晚临睡前温开水送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十七味肾益丸)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6
(2)陈贵卿,等.海洋药物,1986,5(3):4
(3)卢慧卿,等.海洋药物,1985,4(4):17
(4)刘承松,等.动物学杂志,1984,(4):7
(5)刘承松,等.动物学杂志,1984,(4):7
(6)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21
(7)《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