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Tuo wu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日依少,札雅海,特莫音-赫勒(赤峰)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各地均产,叶大,具扭曲的细长茎,花多,黄色,种子如莲子,味甘、苦。”《无误蒙药鉴》:“生于草坪或沼泽地的称为草坪日依少。”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生境、形态及附图与蒙医所沿用的橐吾的形态特征基本相符。据文献记载及蒙医临床应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日依少即开达盖-赫勒(橐吾)。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箭叶橐吾、橐吾、蹄叶橐吾的幼苗。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箭叶橐吾 Ligularia saaitta(Mikim.)Mattf.
多年生草本,高25~75cm。茎直立,单一,具明显的纵沟棱,被蛛丝状丛卷毛及短柔毛,基都为褐色枯叶纤维所包裹。基生叶2~3,三角状卵形,长3~14cm,宽3~11cm,先端钝或有小尖头,塞部近心形或戟形,边缘有细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初被蛛丝状毛,后无毛,有羽状脉,侧脉7~8对,具有狭翅并基部扩大而抱茎的叶柄,长3~35cm;中部叶渐小,有扩大而抱茎的短柄;上部叶渐变为条形或披针状条形的苞叶。头状花序在茎顶排列成总状,长可达20cm,梗长2~20mm,基部有条形苞叶,被蛛丝状毛,总苞钟状或简状,长6~7mm,宽3~4mm,果熟时下垂;总苞片约8片,在外的披针状条形,在内的矩圆状披针形,先端尖,常黑紫色,有微毛;舌状花5~9,舌片矩圆状条形,长6~10mm,先端有3齿,管状花10个,长约8mm;冠毛白色,约与管状花等长。瘦果褐色。花期8月。
生于草甸及河边沼泽地。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2.橐吾 Ligularia sibirica(L.)Cass.
多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直立,单一,具明显的纵沟棱,疏被蛛丝状毛或近天毛,常带紫红色,基部为枯叶纤维所包裹。基生叶2~3,心形、卵状心形、箭状卵形、三角状心形或肾形,长4~15cm,宽3~13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心形、近箭形,或向外开展呈戟形,有时近截形,边缘有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无毛或疏被蛛丝状毛,有时为短柔毛,叶柄长l0~40cm,基部成鞘状;茎生叶2~3,渐小,三角形、三角状心形或卵状心形,有基部扩大而抱茎的短柄;上部叶渐变成为卵形或披针形的苍叶。头状花序在茎顶排列成总状,有时为复总状,10~30多个,梗长2~4mm;花后常下垂;总苞钟状或筒状,长9~10mm,宽5~8mm,基部有条形苞叶,总苞片7~10,在外的披针状条形或条形,在内的矩圆状披针形,背部有微毛;舌状花6~10,舌片矩圆形,长10~20mm,先端有2~3齿;管状花20余个,长8~10mm。瘦果褐色,长约5mm;冠毛污白色,约与管状花冠等长。花果期7~9月。
生于林绿草甸、河滩柳灌木丛、沼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3.蹄叶橐吾 Ligularia fischeri(Ledeb.)Turcz.
多年生草本,高80~200cm。根肉质,黑褐色。茎直立,具纵沟棱,被黄褐色有节短柔毛或白色蛛丝状毛,基部为褐色枯叶柄纤维所包围。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柄,柄长10~45cm,基部鞘状,叶片肾形或心形,长7~20cm,宽8~30cm,先端钝圆或稍尖,基部心形,边缘有整齐的牙齿,两面无毛或下面疏被褐色有节短毛,叶脉掌状,明显凸起;茎中上部叶小,具短柄,鞘膨大。头状花序在茎顶排列成总状,长20~50cm;花序梗5~15mm,基部有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苞叶;总苞钟形,长7~10mm,宽5~8mm,总苞片8~9,矩圆形,先端尖,背部无毛或疏被短毛,内层具宽膜质边缘;舌状花5~9,舌片矩圆形,长15~20mm,宽4~5mm;管状花多数,长10~11mm。瘦果圆柱形,长约7mm,暗褐色;冠毛红褐色,长6~8mm。花果期7~9月。
生于林缘及河滩草甸、河边灌木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春末开花时,采收幼苗,洗净泥沙,晒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蹄叶橐吾地上部分含橐吾(烯)酮(liguol-arone),橐吾环氧素(liguloxide),橐吾环氧醇(liguloxidol),橐吾环氧醇乙酸酯(liguloxidol acetate)[1,2]。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甘、苦,性凉。效轻、浮、糙、稀。
|
功效 | 祛巴达干,协日,催吐,收敛,燥协日乌素,解毒。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Ishii H,et a1.C A,1968,68:114766p
(2)Ishii H,et a1.C A,1970,73:66747n
药理
(1)李茁,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87,4(2):136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