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名族首页  |   藏族医学  |   蒙古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学  |   苗族医学  |   傣族医学  |   瑶族医学  |   考试宝典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蓍草 -苗药班市,奈塔嘎拉吉药物说明书
    

蓍草

  
汉语拼音
Shi cao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班市,奈塔嘎拉吉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叶、茎、花等类同茴香,有花柄者为雄,无柄者为雌。”《无误蒙药鉴》载:“生于阴地草坪,叶、茎似茴香,但叶小,气臭。”并附植物形态图3幅。上述植物生境、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认用的蓍草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班布即图勒格其-乌布斯(蓍草)。
中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蓍或亚洲蓍的全草。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蓍 Achillea millefolium L.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状茎匍匐,须很多数、茎直立,具细纵棱,常被白色长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叶无柄,叶片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近条形;长4~7cm,宽1~1.5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叶轴宽1.5~2mm,裂片多数,间隔1.5~7mm,小裂片披针形至条形,长0.5~1.5mm,宽0.3~0.5mm,先端具软骨质短尖;上面密被腺点,稍被毛,下面被较密的长柔毛;茎下部和不青枝的叶长可达20cm,宽1~2.5cm。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密集排列成复伞房状;总苞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4mm,宽约3mm;总苞片3层,椭圆形至近圆形,背部中间绿色,中脉凸起,边缘膜质,棕色或淡黄色;托片矩圆状椭圆形,膜质,上部被短柔毛,背面散生黄色腺点;舌状花5~7,白色、粉红色或淡紫红色,舌片近圆形,长1.5~3mm,宽2~2.5mm,顶端具2~3齿;管状花黄色,长2.2~3mm,外面具腺点。瘦果矩圆形,长约2mm,淡绿色,具白色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果期7~9月。 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各地庭园常有栽培。 2.亚洲蓍 Achillea asiatica Serg.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状茎细,横走,褐色。茎单生或数个,直立或斜升,具纵沟棱,被波曲长柔毛,中上部常有分枝。叶绿色或灰绿色,矩圆形、宽条形或条状披针形,下部叶长7~20cm,宽0.5~2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叶轴宽0.5~0.75(~1)mm,小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0.5~1mm,宽0.1~0.3(~0.5)mm,先端有软骨质小尖,两面疏被长柔毛,有蜂窝状小腺点,叶具柄或无柄;中部叶及上部叶较短,无柄。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密集排列成复伞房状;总苞杯状,长3~4mm,宽2.5~3mm,总苞片3层,黄绿色,卵形或矩圆形,先端钝,有中肋,边缘和顶端膜质,褐色,疏被长柔毛;舌状花粉红色,稀白色,舌片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约2mm,宽1.5~2(~2.5)mm,顶端有3个圆齿;管状花长约2mm,淡粉红色。瘦果楔状矩圆形,长约2mm。花、果期7~9月。 生于河滩、沟谷草甸及山地草甸。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夏、秋季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煎膏。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深灰绿色至浅棕绿色,圆柱形,长30~100cm,有明显棱线。叶多卷缩,灰绿色或稍深,质脆易碎。花序中主为淡棕色总苞,并有少数黄色白舌状花留存。气微,味微辛。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蓍 表皮细胞矩圆形或近圆形,角质层呈细齿状突起,外被非腺毛,由2~10个细胞组成,先端一细胞狭长;皮层较窄,外侧为1~3列厚角细胞,内侧有树脂道散在维管束外韧型,20~30个排列成环,韧皮部甚窄,外侧有韧皮纤维束,形成层区有3~5层细胞,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倒三角形,导管较细小,直径10~36μm,射线细胞1~2列,髓部甚大,老茎中心呈空洞。 茎表面观:蓍 表皮细胞稍不规则,为纵向延长的多边形或近条状。气孔少数,微凸出,副卫细胞多为4个,少数为3个或5个,不定式。非腺毛平直或弯曲,长450~1125μm,多由4~8个细胞组成,基部数个细胞较小,略呈扁方形,顶端一细胞甚为狭长。 叶表面观:蓍 上表皮细胞长多角形或长方形,纵向延长,垂周壁较平直或浅波状。气孔较多,不定式,副卫细胞常4个。几无毛。下表皮细胞较小且不规则,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 4~5个。非腺毛较多,长375~900μm,常由4~7个细胞组成,下面数个细胞近方形,先端一细胞甚为狭长。
化学成分
蓍全草含α-过千叫若酯(α-neroxyachifo-lid),异凹陷蓍匝萜(isoapressi)等愈创木内酯类成分[1];蒿属种菇(artecanin),巴尔喀蒿烯内酯(balchanolide)等倍半萜内酯[2];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甾醇类[3];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大波斯菊苷(cos-mosiin)等黄酮类[4];驱蛔素(ascaridole),1,8-桉叶素(1,8-cine-ole)等挥发油成分[5]。此外,还含蓍酸(achimilic acid)[6]。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蓍草酸性乙醇、酸性乙酸乙酯和乙醚提取物对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和乙型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1]。
2.抗炎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蓍草总有机酸部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诱发小耳部炎症及组胺所致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明显抑制酵母性足肿胀的发展。但对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和巴豆油性气囊肉芽肿均未见明显影响。蓍草在临床上治疗阑尾炎、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和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1]。
3.止血作用  浸剂内服可治肠、痔出血,亦可外用治鼻、牙或外伤出血。它还能增加子宫肌的收缩,可用于子宫出血[1]。
性味
味苦、辛,性温。效锐。 《金光注释集》:“味苦、辛,消化后味苦,效糙、温、热、锐。”
功效
植,消肿,止痛。
主治
主治内外痈疮,外伤,关节肿痛,发热。 1.《论说医典》:“消肿,破内痈。” 2.《认药白晶鉴》:“消肿、治炭疽,破内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治阴道虫病,白带过多 白芥子、荆芥各5g,信筒子、蓍草各10g,益母草、王竹各15g。制成煮散剂。口服,每次3~5g,每日3~5次;水煎,冲洗。(《蒙药方剂学》六味荆芥散)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Ruecker G,et a1.C A,1994,120:73444d (2)Konovalov D A,et a1.C A,1992,117:124435z (3)Chandler R F,et a1.C A,1982,97:36148w (4)Kaloshina N A,et a1.C A,1973,79:40007v (5)Chatzopoulou P,et a1.C A,1993,118:187790c (6)Ishil H,et a1.C A,1987,107:161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