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Cui tou ju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嘎邵,敖-嘎,套日高-嘎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车前状垂头菊、矩叶垂头菊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车前状垂头菊 Crenzanthodium ellisii(Hook.f)Kitam.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报多数,肉质。茎直立,上部被白色和黑灰色柔毛,下部光滑,基部密被褐色纤维状枯存叶柄。基生叶宽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5~19cm,宽1~8cm,边缘具不整齐的齿,基部楔形并下延成柄,两面光滑或幼时被白色柔毛;茎生叶向上渐小,长圆形或披针形,近似苞叶。头状花序1~5,通常单生,或排列成伞房状总状花序,下垂;总苞半球形,宽1~2.5cm,密被铁灰色柔毛,总苞片2层,披针形,长约1cm,黑褐色;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圆形,长约1.5cm,具褐色脉纹;管状花多数,黄色,长约7mm。瘦果圆柱形,光滑;冠毛白色,与管状花花冠等长。花期7~10月。
生于海拔3400~5600m的高山草地、流石滩。分布于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2.矩叶垂头菊Cremanthodlum oblongatum C.B.Llarke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多数,肉质,根颈密被褐色纤维状枯存叶柄。茎单一,由不青叶丛的外侧抽出,下部光滑,上部被蛛丝状毛和黑色柔毛。基生叶2~3,近革质,圆形或宽椭圆形,长约7cm,宽约6cm,先端圆形,边缘具软骨质小齿,上面绿色,下面有时绿色,具网状脉,叶柄长4~5cm,紫色,光滑,基部鞘状;茎生叶2,宽卵形或长圆形,长4~4.5cm,宽2~4cm,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头状花序单生茎顶,径约6.5cm,下垂;总苞半球形,径约3cm,长约1cm,外具线形小苞叶2,总苞片黑色,外层披针形,疏被白色蛛丝状毛和赤色柔毛,内层长圆形;进花舌状,黄色,舌片长2~2.5cm,具褐色脉纹;管状花暗黄色,长约7mm。瘦果光滑;冠毛白色,粗毛状,与管状花花冠等长。花期7~9月。
生于海拔4500~5300m的山坡草地,高山流石滩。分布于西藏。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7~9采带花全草、洗净,晒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辛,性凉。
|
功效 | 抑协日,清热,解毒,愈伤,止痛。
|
主治 | 主治中暑,协日性头痛,疮疡,疮口不愈。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