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u sheng zi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莴苣Lactuca satiua L.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厚肉质,光滑无毛,高30~100cm。基生叶丛生,长椭圆形、倒卵形或舌状,亦有呈披针形者,全缘或边缘皱褶,或有不整齐的齿状缺刻,无柄;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有长梗,排列成项生的圆锥状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两性,全部为舌状花,舌片光瑞5齿裂,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卵形,扁平,每面具3条突出的纵棱,先端具喙。种子黑褐色或灰白色。花、果期5~7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种子呈扇卵圆形,长3~5mm,宽1~2mm,基部稍偏斜,顶端渐尖。外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小的直纹理。外皮易搓掉,种仁灰褐色。气微,味淡。
以色黄白、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微甘,性平。效轻、糙、钝、燥。
|
功效 | |
主治 | 主治肺热咳嗽,久咳不愈,肺脏疡,失眠,气喘,消化不良,恶心。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药理
(1)顾维彰,等.中药通报,1987,12(11):673
(2)郭蓉,等.内蒙古药学,1988,7(2):21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