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Dong kui guc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玛宁占巴,尼嘎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生于低矮处,茎细,叶国,花白色,种子味甘、涩。”《无误蒙药鉴》载:“……占巴类的种子具细纹,排列成圆形串珠状。”并附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认用的冬葬之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尼嘎即萨日木格-占巴(冬葵果)。
|
中药材基原 | 为锦葵科植物野葵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野葵Malua uerticillata L.
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茎被星状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仅上面槽内被绒毛;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星状柔毛;叶片肾形至圆形,直径5~11cm,常为掌状5~7裂,裂片短,三角形,具钝尖头,边缘有钝齿,两面被极疏糙伏毛或几无毛。花3至数朵簇生于叶腋间,几无柄至有极短柄;总苞的小苞片3枚,线状披针形,被纤毛;萼杯状,5裂,广三角形,被疏星状长硬毛;花冠淡白色至淡红色,花瓣5,长5~8mm,先端凹入,具爪;雄蕊柱长4mm,被毛;花柱分枝10~11。果扁圆形,直径5~7mm,分果爿10~11,背面平滑,两侧具网纹。种子肾形,直径约1.5mm,紫褐色,秃净。花期3~ 11月。
生于平原、山野等处。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果实由7~9个小分果组成,呈扁平圆盘状,底部有宿存花萼。分果呈橘瓣状或肾形,直径1.5~2mm,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果皮外表为棕黄色,背面较光滑,两侧面靠凹下处各有一微凹下圆点,由圆点向外有放射性条纹。种子橘瓣状肾形,种皮黑色至棕褐色。质坚硬,破碎后子叶心形,两片重叠折曲。气微,味涩。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褐色。①胚乳细胞较多见,呈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1~35μm,壁略呈念珠状增厚。②种皮栅状细胞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晰,细胞细小,呈星状;侧面观为1列柱状细胞,长33~46μm,直径8~12μm,壁甚厚,木化,胞腔梭形,内含球状结晶。③星状毛易见,由5~7细胞组成,亦有单个散在,是披针形,基部钝圆,直径5~15μm,长106~245μm,壁厚1~2μm。④色素细胞类多角形、类长方形,胞腔内含红棕色块状物。⑤子叶表皮细胞类长方形,薄壁细胞呈类多角形或椭圆形,含拟晶体。⑥螺纹导管多见,直径27~33μm,网纹导管较少见。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1,振摇15min,滤过。取滤液加活性炭1g,置水浴上脱色15min,过滤,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滴,置水浴上加热5min,生成棕红色沉淀;另取滤液2m1,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3滴,摇匀,沿管壁加硫酸0.5m1,两液接界处显紫红色环。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中性多糠(neulral polysaccharide);MVS-I[1],MVS-ⅡA,MVS-ⅡG[2];酸性多糖(acidic polysac-charide):MVS-ⅢA[3],MVS-ⅣA[4],MVS-Ⅵ[5];以及肽聚糖(p6ptidoglycsn).MVSV-V[6]。
|
药理作用 | 从本品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黏多糖MVS-I有免疫抗补体作用,其他几种多糖均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有激活活性以及有抗补体活性[1,2]。
|
性味 | 味甘、涩,性凉。效锐、重、燥。
|
功效 | 通脉,利尿消肿,祛协日,燥脓,止泻,止渴。
|
主治 | 主治肾热,膀胱热,尿闭,膀胱结石,浮肿,水肿,渴症,疮病。
1.《认药白晶鉴》:“祛肾热,止泻,止渴,通尿。”
2.《呼和必德力亚》:“通尿,燥疮脓,止渴。”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Shimizu N,et a1.Chem Pharm Bul1,1987,35(12):4981
(2)Shimizu N,et a1.Chem Pharm Bul1,1988,36(8):2778
(3)Tomoda M,et a1.Phytochemistry,1989,28(10):2609
(4)Gonda R,et a1.Planta Med,1990,56( 1):73
(5)Gonda R,et a1.Chem Pharrn Bul1,1990,38(10):27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