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名族首页  |   藏族医学  |   蒙古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学  |   苗族医学  |   傣族医学  |   瑶族医学  |   考试宝典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甘草 -苗药兴阿日,苏达勒杜-归格其,毛敦乃-希莫,希和日-宝雅(巴音淖药物说明书
    

甘草

  
汉语拼音
Gan cao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兴阿日,苏达勒杜-归格其,毛敦乃-希莫,希和日-宝雅(巴音淖尔盟)
考证
本品载于《论说医典》。《无误蒙药鉴》称:“叶对生,绿黄色,下垂,根黄色,味甘。生于沙丘、庭园、水边、林下依次分为雄、雌、杂,且依次质次。”并附植物形态图l幅。上述植物生境、特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甘草之特征基本相似,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兴阿日即希和日-布斯(甘草)。
中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状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罕达lm。根茎圆柱状;主根甚长,粗大,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单数现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旱落;小叶4~8对,小叶柄甚短,长约lmm;小叶片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近于圆形,长2~5.5cm,宽1.5~3cm;先端急尖或迟钝状,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短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长5~12cm;花萼钟形,长为花冠的1/2而稍长,萼齿5,披针形,较萼简略长,外被短毛及腺鳞;花冠淡紫蓝色,长14~22mm,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无柄。荚果线状长圆形,镰刀状或弯曲是环状,通常宽6~8mm,密被褐色的刺状腺毛。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滑。花期6~7月,果期7~g月。(图l) 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2.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 L. 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 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3.光果甘草 Glscyrrhiza glabra L. 其特征: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 分布于新疆。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甘草地上部分每年秋末死亡,根及根茎在土中越冬,翌年春3~4月从根茎上长出新芽,长枝发叶,5~6月枝叶繁茂,6~7月开花结果,9月荚果成熟。抗寒、抗旱和喜光,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栽种,涝洼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不宜种植。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不良。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根状茎繁殖,以根状茎繁殖生长快。种子繁殖:播前应在头年秋季进行土地深翻0.8~1m,施入厩肥作基肥,每1hm2用量37500kg.播后耙平、作畦,畦宽lm、高17cm,按行距30~40cm开沟条播,沟深6cm,点播株行距15cm×30cm,每穴点5~6颗,覆土后镇压。每1hm2用种量30~45kg。甘草种皮质硬而厚,透气透水性差,播前最好将种皮磨破或用温水浸泡后用湿沙藏1~2个月播种。根茎繁殖:于早春、晚秋采挖甘草时,选择细小的根状茎,截成12~20cm的小段,每段须有1~3芽,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10cm,株距15cm,将根状茎平摆为内,最后覆土耙平,镇压,浇水。 田间管理 出苗前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长,在2~3片真叶时,按株距10~15cm定苗,每年须除草、土、培土2~3次,追肥1~2次,每1hm2用量30000~37500kg,以腐熟的人粪尿,厩肥和磷肥为主。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部,5~8月发生,初期喷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虫害有蚜虫、甘草种子小蜂,防治方法主要是进行清园,减少虫源,发生期用化学药剂防治。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甘草 根呈圆柱形,长30~120cm,直径0.6~3cm。带皮者外皮松紧不等,红棕色、棕色或灰色,具显著的沟纹、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两端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 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味甜者为佳。 (2)胀果甘草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 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断面韧皮部射线平直,裂隙较少。 显微鉴别 甘草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多层木栓细胞组成(粉甘草木栓层已除去)。皮层、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存在,纤维束四周的薄壁细胞中常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韧皮都由纤维束、薄壁细胞及筛管群等交错排列而成,初生韧皮部的筛管多已颓废成条状,射线稍弯曲,常成裂隙。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形大,直经约180μm,常单个或2~3个成群。薄壁细胞中大多含淀粉粒,部分薄壁细胞中有少数红棕色树脂状物质。 粉末特征:黄棕色 ①淀粉粒众多,大多为单粒,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20μm,脐点呈点状。②晶纤维易察见,万晶大至30μm。③纤维碎片众多,成束或分离,直径约至15μm,胞腔狭窄,无孔为。④具缘纹孔导管常呈碎片,稀有网纹导管。⑤不去检层的粉末,木栓细胞呈多角形,红棕色。⑥有形状不一的棕色块状物。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粉末1g,加乙醚40m1,置水浴上加热回流lh,滤过,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水溶液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1,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5m1,使溶解,作供试品液。另取甘草的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酸制成每lml含2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2μ1,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3O:2:2: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至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在与对照品、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
甘草含三萜类,即三萜皂苷甘草酸(rlrccr-rhizic acid),其钾、钙盐为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皂苷(lic-oricesaponin)A3、B2、C2、D3、F3、G2、 H2、 J2和K2。甘草根的水解物中尚分离出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含黄酮类,即新西兰牧荆苷Ⅱ(vicenin-2),甘草黄酮(licoflavon),异甘草黄酮醇(isolicoflavonol),甘草苷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苷元,甘草查耳酮乙(licochalcone B),甘草苷元-4′-芹糖基(l→2)葡萄糖苷,甘草苷元-7,4′-二葡萄糖苷,甘草利酮(licori-cone),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异甘草醇,甘草香豆素(glycycouoarin),甘草异黄酮,5-O-甲基甘草西定;含生物碱,即四氢喹啉化合物,有5,6,7,8-四氢-2,4-二甲基喹啉;5,6,7,8-四氢-4-甲基喹啉;尚含多糖类。光果甘草含三萜类,有18α-羟基甘草次酸,24-羟基-1l-去氧甘草次酸,21α-羟基异光果甘草内酯,甘草环氧酸(liquoric acid),甘草苷,新甘草苷,甘草昔元-葡萄糖李糖苷,甘草苷元-4′-齐糖基(1-2)葡萄糖苷,甘草查尔酮甲、乙,异甘草苷,新异甘草苷,7-乙酰氢基-2-甲基异黄酮,光果甘草酮(glabrone),光果甘草定(glabridin)。胀果甘草含三萜类;甘草酸,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β-谷甾醇,甘草次酸甲酯,甘草次酸乙酰化物,乌拉尔甘草皂苷(ural-saponin)B,甘草查尔酮,甘草查尔酮甲、乙,甘草黄酮,甘草甜素,甘草苷,异甘草素,芒柄花苷,4′,7-二羟基黄酮,异甘草苷等[1,2]。
药理作用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小剂量的甘草甜素腹腔注射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表明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1]。临床上甘草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少患者对皮质激素的依赖,减轻激素撤除反应[2]。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多[3]。
2.抗病毒及抗菌作用  甘草甜素具有抑制艾滋病病毒增殖的作用[4]。甘草多糖在体外对水疱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Ⅱ型、I型单纯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但可直接灭活这些病毒,而且对细胞内的病毒也有作用,可阻止水疱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Ⅱ型吸附与进入细胞,显著抑制细胞病变的发生[5]。甘草科素在体外可抑制带状疱疹病毒的增殖,并可直接灭活该病毒[6]。甘草酸钠对甲型流感病毒所致眼毒性反应发生有抑制作用[7]。甘草次酸有特异性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甘草还能通过诱生干扰素,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达到抗病毒效果[8]。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在体外对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有抑制作用[9]。甘草次酸能促进实验性结核病灶纤维化[10]。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甘草对多种实验性溃疡形成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甘草浸膏大鼠十二指肠内给药,有40%的幽门结扎溃疡被抑制,且使结扎后4h内胃液量、游离酸度和总酸度均明显减少[11]。甘草提取物FM100(含甘草甜素较少的甲醇浸膏精制组分,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及多种甘草黄酮)腹腔注射能抑制溃疡及胃液分泌,对大鼠胃的浆膜表面注射乙酸所致的严重溃疡有促进愈合作用[12]。
甘草浸膏灌服,可明显减轻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脏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内糖原及核糖核酸的恢复,使血清丙酸转氨酶下降[13]。甘草甜素具有明显抑制黄曲霉素B1诱发肝癌前病变的作用[14],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发生有抑制作用[15],对慢性肝炎也有效[16]。此外,甘草提取物可促进胰液分泌[17]。甘草水提取物对离体兔肠管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18]。
4.抗炎作用  甘草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抗炎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次酸,黄酮成分也有抗炎作用[19],对小鼠的二甲苯引起的耳肿胀、角叉菜胶足肿胀、佐剂性关节炎、棉球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均有抗炎效果[20]。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甘草甜素能非特异性地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并可清除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抑制活性[21]。甘草甜素可增强牌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22],增强肝脏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23]。甘草的粗提取物能抑制致敬大鼠抗体生成,从而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4]。甘草甜素可使由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IgM产生恢复正常[25]。甘草甜素有较强的补体抑制作用[26]。
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8β-甘草次酸钠能对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氯仿-肾上腺素所致兔室性心律失常,并能减慢心率。可部分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心率加速作用[27]。
甘草甜素肌注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可使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明显下降,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28]。
7.镇咳祛痰作用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对小鼠氨水、二氧化硫引咳实验均呈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试验(酚红法、毛果芸香碱法)结果表明还具有显著的祛痰作用[12]。
8.抗肿瘤、抗突变作用  甘草酸、甘草次酸及一系列的衍生物均有不同的抗肿瘤作用[29]。甘草次酸钠已于1977年获英、日、德等国专利,用于子宫癌、直肠癌、膀胱癌的治疗,无抗癌药的严重副作用[30]、甘草水提取液有抗突变作用,能抑制环磷酰胺引起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增高现[31]。甘草对致癌物黄曲霉素B1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妊娠染色单体互换均有很好的阻断作用[32]。
9.解毒作用  甘草及其各种单、复方制剂对多种药物中毒、代谢产物中毒、细菌毒素中毒、农药中毒以及食物中毒都有一定解毒效果,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33]。甘草浸膏、甘草酸等对水合氯醛、士的宁、乌拉坦、可卡因、苯砷、升汞等有显著解毒效果;对印防己毒素、咖啡因、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烟碱、巴比妥类药物等也有一定解毒效果[33,34]。甘草制剂对喜树碱、农吉利碱等能减毒增效[35]。甘草酸还对链霉素的致死性毒性有解毒效果[36]。
10.抗氧化作用  甘草总皂苷对自由基发生系统诱导离体大鼠心肌匀浆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对自由基发生系统诱导离体大鼠心肌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7]。
11.其他作用  甘草有抗利尿作用[19]。FM100有抗惊、镇痛、解痉作用[38]。甘草还对链霉素所致耳前庭功能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39]。
12.毒性  甘草毒性甚小,但非经口服也有一定毒性,甘草水提取物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K50为2.52g/kg,皮下注射的LD100为3.6g/kg,甘草甜素小鼠灌服的LD50为3g/kg,静注为683mg/kg[40]。甘草次酸腹腔注射的LD50为308mg/kg,死亡动物呈腹腔炎症,药物未全吸收[39]。
性味
味甘,性平。效稀、软、柔、轻。 《金光注释集》:“味甘、微苦,消化后味效凉、稀、轻、柔、软。”
功效
止咳祛痰,止渴,滋补,清热,止吐,解毒。
主治
主治肺热,哮喘,咳嗽,肺脓疡,舌咽发干,口渴,咽喉干痛,恶心呕吐,白脉病,身体虚弱。 1.《论说医典》:“祛肺病、脉病。” 2.《医药月帝》:“清热,祛肺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肺腑血热,胸背刺痛,咳嗽 北沙参25g,紫草茸14g,拳参7.5g,甘草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四味沙参汤) 2.治陈旧性肺热,肺脓疡,气管沙棘30g,甘草15g,葡萄干20g,栀子10g,木香2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金匮》五味沙棘散)
制剂
喜和日·额布斯-6胶囊 甘草、大米(微炒)、柿子蔓荆子、小茴香芫荽子各100g。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装入胶囊,即得。本品为胶囊剂,内装黄色粉末,气香,味甘。功能止吐。用于各种呕吐。每次7~15粒,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补充标准)1988年)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196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38 药理 (1)张宝恒.药学学报,1963,10(11):688 (2)俞振良,等.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5,14(1):5 (3)雷海鹏,等.北京生理科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1964.81 (4)钟正贤译.国外科技消息,1988(4):1 (5)常雅萍,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4):44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