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a jiao
|
傣药名 | 匹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辣椒 Capsicum annuum L·
一年生草本,茎高 45~ 75 cm。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长 5~9.5 cm,宽 1.5~2cm,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延人叶柄;叶柄长。花l~3朵,腋生,白色;萼广钟形,先端5齿;轮状花冠,5裂,裂片长椭圆形,镊合状排列,较冠筒长;雄蕊5,有时6、7枚,插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药长圆形,纵裂;雌蕊1,子房2室,少数3室,花柱线状。浆果成熟后变为红色或橙黄色,形状与大小,经栽培后,变异很大,有长圆锥形、灯笼形或球形等;果梗长可至3.5 cm,直立或下垂,先端膨大,萼宿存。种子多数,扁圆形,淡黄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果实所含辛辣成分为辣椒碱(capsaicin),二氢辣椒碱(dihydrocapsaicin),降二氢辣椒碱(nordihydrocapsai-cin),高辣椒碱(homocapsaicin),高二氢辣椒碱(homodihydro-capsaicin),壬酰香英兰胺( nonoyl vanillylamide),辛酰香荚兰胺(decovl vanillyiamide),色素为隐黄素(crvntoxanthin),辣椒红素(capsanthin),微量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胡萝卜素(caro-tene);尚含维生素 C,枸橼酸,酒石酸,苹果酸等。
种子含龙葵碱(solanine),龙葵胺(solanidine),极可能尚合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澳洲茄碱(so-hsnine)等生物碱[1]。
|
药理作用 |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动物试验(巴索夫胃瘘狗)证明,辣椒水能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大剂量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1]。
2.抗菌及杀虫作用 辣椒碱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10%~20%辣椒煎剂有杀灭臭虫的功效[1]。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辛辣物质(生姜、胡椒,特别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特别是舒张压),对脉搏无明显影响,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猫、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对离休豚鼠心房则有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1]。
4.其他作用 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1」。辣椒碱低剂量有促进脂质过氧化作用,高剂量则有抑制作用[2]。辣椒碱能阻止大鼠前肢神经针刺效应,减少脊髓后侧P物质含量[3]。辣椒碱可引起人红细胞溶血[4]。辣椒或辣椒碱与无胆碱食物一起喂饲大鼠,可抑制肝脏中性脂质的增加[5]。辣椒中的物质对鼠伤寒沙门菌有致突变活性[6]。
|
性味 | 味辛辣,性热。入土、火塔。
|
功效 | 温中散寒,开胃消食,补火强身。
|
主治 | 主治“拢接短列哈”(腹痛,呕吐),“害埋拢很”(高热惊厥),“拢接腰”(腰痛),“拢唉习火”(咳嗽,哮喘),“档多温梅冒米想,冒开亚毫”(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拢勒软”(贫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 g;入散,0.5~1.5 g。外用:适量,捣烂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拢接短列哈”,“档多温梅冒米想,冒开亚毫”辣椒 100 g,生姜 15 g,砂仁 25 g,虎杖 50 g,胡椒 100 g,茴香籽100 g,盐 200 g,草果 25 g,马鹿角 50 g,蔓荆子 25 g。研粉,每次5~10 g,炖猪瘦肉食。(思茅地区孟连县傣医沙拉验方)
2.治“害埋拢很”青辣椒适量,捣细,外包手、足心。(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治“拢接腰”青辣椒 10 g,白花丹 10 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4.治“拢唉习火”辣椒7个,姜7片,生猪油适量。煎汤,加少量红糖内服。(景洪市傣医岩单验方)
5.治“拢勒软”辣椒 100 g,生姜 15 g,砂仁 25 g,茴香籽100 g,紫油木 25 g,马鹿角 50 g,蔓荆子 25 g。研粉,每次 10 g,煮茄子,猪瘦肉食。(思茅地区孟连县傣医沙拉验方)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570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570
[2]李宗友,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3):138
[3]河村广定.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1):50
[4]Krishna D A, et al.Phytother Res, 1993, 7(4): 310
[5]Sambaiah K,et al.C A 1982,96:121049p
[6]Damhoeri A,et al C A 1985,103:86636s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