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iu
|
傣药名 | 劳
|
别名 | 老
|
中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稻、大麦、高粱、小麦及黍等的颖果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
采收加工 | 多从市场购用。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均含乙醇。蒸馏酒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又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1]。
|
药理作用 |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低浓度乙醇可加强某些兴奋性神经突触的功能,表现为兴奋现象,主要是由于脑的抑制性控制作用被解除所致,使记忆力、集中力和洞察力变得迟钝甚至丧失,自信加强,性格变得开朗活泼[1]。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中等量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肤发红而有温暖感。但如用为御寒药,实属不当。因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为一种保护性反射;饮酒后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皮肤血管扩张而使大量的热量损失,更增加冻死的危险性[2]。中等量对心脏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大量则可麻痹延脑中枢而导致循环虚脱[1]。
3.对胃肠道的作用 胃内乙醇浓度10%左右使胃酸分泌增加而胃蛋白酶减少,浓度超过20%,胃液分泌趋于抑制,40%及以上浓度则刺激黏膜使之充血、发炎,产生糜烂性胃炎[1],可破坏胃黏膜表面黏液胶层[3]。
4.对肝的作用 长期过量饮酒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肝损害,可导致脂肪肝、肝炎,最后发生不可逆性肝坏死和肝纤维化[4]。乙醇可引起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5]。
5.局部作用 乙醇局部除擦于皮肤,可加速热的挥发,故有冷感,可用于高热患者、其杀菌作用以70%作用最强[1]。
6.毒性 (1)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血中乙醇浓度如高达400~500mg/dl则抑制延脑中枢,同呼吸衰竭而死[6]。
(2)慢性中毒 长期应用乙醇可产生耐受性,人和动物均可产生,连续应用1~3星期,可使乙醇作用强度降低2~3倍。主要由于组织对乙醇产生耐受,机体对乙醇消除加快也有一定关系[4]。严重者可产生戒断现象,出现震颤、恶心、出汗、发热,有时有幻觉,并可发生癫病、震颤性谵妄、妄想综合征、健忘综合症等[6]。
|
性味 | 味辣,气香,性热。入土、火塔。
|
功效 | 祛风,行气,通利水血。
|
主治 | 主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先哈嘎兰”(肢体麻木),“阻伤”(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10~30ml。外用:适量,擦患处。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南江堂、卫生化学.1957:382
药理
[1]Hardman J G,et a1.Goodman & Gilman’s the,Pharmacologl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 Ed,New York,McGraw-Hill,1996 :386
[20]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16
[3]马述春,等.中华消化杂志,1996,17(1):43
[4]Rang H P,et a1.Pharmacology,3Ed,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1995:654
[5]朱文萍,等.天津医药,1992,20(9):555
[6]刘玉德,等.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2,l(2):65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