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i shi teng
|
傣药名 | 嘿多吗
|
别名 | 嘿多麻
|
中药材基原 | 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藤茎和叶。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鸡矢藤 Paederia scandens(Lour.) Merr.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2~4m,基部木质,全株均被灰色柔毛,揉碎后有恶臭。根长大,棕色、枝较纤弱,节稍膨大。叶对生,近膜质,卵形、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1cm,宽3~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深绿,下面浅绿,主脉明显;托叶三角形,脱落。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花萼齿短,三角形;花冠管钟形,长约1cm,外面灰白色,具细茸毛,内面紫色,5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内;子房2室,每室1胚珠,花柱2,丝状,基部愈合。核果球形,淡黄色,熟时光亮,内有l~2核。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荒野、路旁、阔叶林缘、灌木丛中。除东北、西北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晒干或用鲜品。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茎扁圆柱形,直径2~5mm,老茎灰白色,有纵皱纹或横裂纹,嫩茎黑褐色,被柔毛;质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灰白色或浅绿色。叶对生,有柄,多卷缩或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3~6cm,先端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被柔毛或仅下麦面被毛,主脉明显。气特异,味甘、涩。
显微鉴别 嫩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增厚,有角质层。皮层菲薄,由4~7列细胞组成,外侧1~3列为厚角细胞;内皮层明显。中柱鞘纤维2~3列成环。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有油细胞,长圆形,长约60μm,直径约38μm;有的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木质部导管常数个至十数个相聚成12~14个导管群,导管周围木纤维众多,木薄壁细胞稀少。髓部大,长圆形。
老茎横切面:中柱鞘纤维稀少,常单个稀疏散在;韧皮都较发达,木质都呈圆环形,髓部扁圆形,略偏心性。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平周壁有明显角质层纹理。上下表皮有气孔,平轴式,副卫细胞2个,较狭长,宽8~15~53μm,长43~62μm。海绵组织有含晶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达150μm。叶脉部常有非腺毛,长50~500μm,由3~15个细胞组成,壁具角质纹理。
|
化学成分 | 全株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鸡矢藤苷(paederoside),鸡矢藤次苷(scandoside),鸡矢藤苷酸(paederosideacid),车叶草苷(asperuloside),去乙酰车叶草苷(deacetyl asper-uloside)[1],还含矢车菊素糖苷(cyanidi glycoside),矮牵牛素糖苷(petunidin glycoside),飞燕草素(delphinidin),锦葵花素(mal-vidin),芍药花素(peondn),蹄纹天竺素(pelargonidin)[2]。又含β-和γ-谷甾醇(sitosterol)[3],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anol),摁贝素(embelin)等[4]。尚含熊果酚苷(arbutin)[5]。
|
药理作用 | 1.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鸡关藤总生物碱腹腔注射能抑制小鼠自发性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有一定的镇静作用[3]。鲜鸡头藤水蒸馏浓缩液腹腔注射,对电刺激小鼠引起的疼痛有镇痛效果,并对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显著提高小鼠存活率[2]。鸡矢藤对抗戊四氮致动物惊厥作用可能是一种阻滞外周神经干的肌肉松弛现象,而非中枢抗惊厥作用[3,4]。
2.抗菌作用 鸡矢藤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浸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也有抑制作用,但另有报道,认为煎剂对这些菌均无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鲜鸡矢藤注射液对腹腔感染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保护作用[5]。
3.对平滑肌作用 鸡矢藤总生物碱能抑制肠肌收缩,并能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肌挛缩[1]。鸡矢藤注射液有抗组胺所致的肠肌挛缩作用,但对氯化钡引起的肠肌挛缩无效[6]。
4.其他作用 鸡矢藤注射液和乙醚提取物对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均有传导阻滞的局麻作用[6]。
|
性味 | 味苦,气特臭,性凉。入水、土、风塔。
|
功效 | 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补土健胃,消食。
|
主治 | 主治“拢害埋冒龙”(高热不退),“拢蒙沙喉”(风湿热痹证,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短赶短接,冒开亚毫”(食积腹胀,不思饮食)。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藤茎20~30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Inouye H,et a1.Chem Pharm Bull,1969,17(9):1942
[2]Yoshitama K,et a1.C A,1981,95:111744b
[3]Inouye H,et a1.C A,1970,73:127827n
[4]Ahmad M V,et a1.C A,1991,115:119898g
[5]栗原藤三郎,等.药学杂志(日),1964,84:479
药理
[1]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物研究所,广西医药研究所.医药科技资料.1976,(10):26
[2]袁肇金,等.中草药,1983,14(7):309
[3]张桂林,等.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3,14(4):312
[4]韩丹,等.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4,15(4):312
[5]《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425
[6]上海第二制药厂.医药工业,1977(10):25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