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Mu mian
|
傣药名 | 埋牛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树皮、根、和寄生。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木棉 Bombax malabaricum DC.又名:攀枝花《纲目》。
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5m,常高于邻树,故名英雄树。树皮深灰色,幼树干和老树粗枝均有短而粗大的圆锥形硬刺,以基部为多;枝轮生而平展,层层向上生长。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达20cm;小叶多为5片,可达7片,小叶柄长1.5cm;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6cm,宽4~5.5cm,先端长渐尖,稍成尾状,基部宽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早春先叶开花,花簇生于枝端,花冠红色或橙红色,直径约12cm,花瓣5,肉质,椭圆状倒卵形,长约9cm,外弯,边缘内卷,两面均被星状柔毛;雄蕊多数,合生成管,排成3轮,最外轮集生成5束。蒴果甚大,木质,呈长圆形,可达15cm,熟后5裂,果瓣内有丝状绵毛;种子多数,倒卵形,黑色,光滑,藏于白色毛内。花期3月,果期5月。
生于诲拔200~1700m的石灰岩山林及河谷。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季采花,晒干或阴干备用。根、皮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花呈于缩的不规则团块状,长5~8cm;子房及花柄多脱离。花萼厚,杯状,3或5浅裂,裂片钝圆形,反卷,外表棕褐色,有细皱纹;内表面灰黄色,密被有光泽的绢毛。花瓣5片,椭圆状倒卵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外表灰褐色,密被星状毛,内表面紧棕色,有疏毛。雄蕊多数,卷曲;花柱稍粗,略长于雄蕊。气微,味淡、微甘涩。
树皮呈条片状或卷筒状,长5~6cm,宽2~3cm,厚0.3~1.5cm。外表灰黄棕色或红棕色,粗糙,密生椭圆形钉刺,呈乳头状微凸,钉刺上有层纹。不易剥落,有时刺尖被磨去,内表面红棕色,有纵向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有微弱香气,味淡。
根呈不规则的片块状,厚l~2cm,宽1~4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切面皮部棕色,木部淡红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根皮呈长条形,弯曲,内卷,内表面红棕色。味淡,微涩,嚼之有黏性。
|
化学成分 | 花萼含水分853.66%,蛋白质1.38%,碳水化合物11.95%,灰分1.09%,总醚抽出物0.44%,不挥发的醚抽出物0.18%[1.2]。根含鞣质和木棉胶,阿拉伯糖(arabinose),半乳糖(galactose)[2.3]。根皮含羽扇豆醇(lupenol)[3]。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花味甘、淡,性凉;根、皮味苦;树浆味苦涩,性凉。入水塔。
|
功效 | 清火利水,消肿止痛,凉血止血,润肠通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花10~30g;寄生、根、皮15~30g。外用:皮适量,捣敷;根适量,浸酒擦或捣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365
[2]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二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94
[3]Yang T H,et a1.C A,1971,74:121328z
药理
[1]Chiu H F Lincc,et al.Am J Chin Med,1992,20(3~4):257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