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油必旧
|
年份 | iouh pih jiou
|
别名 | |
来源 | 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
形态特征 | 菌核体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球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20~30厘米,或更大。表面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微带粉红色,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生于菌核的外皮,初白色,后渐变为淡棕色,孔为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微屈曲,一端尖,平滑,无毛。有特殊臭气。
|
生态分布 |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甘、淡,性平。
|
功效 | 利水渗湿,健脾胃,补中气,宁心安神。茯苓皮利水消肿。
|
传统应用 | 治脾虚湿盛、小便不利。茯苓皮治水肿。
|
用法用量 | 6~15克,水煎服。
|
方例 | 1.脾虚泄泻 油必旧(茯苓)25克,(白术)15克,水煎服。
|
化学成分 | 菌核含多种成分:①三萜类:茯苓酸,16α-羟基齿孔酸,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acid][1],茯苓酸甲酯,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acidmethyl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rien-21-oicacidmethylester],多孔菌酸C甲酯[2],3-氢化松苓酸,齿孔酸,去氢齿孔酸,茯苓新酸A、B、C、D、DM、AM[3],β-香树脂醇乙酸酯,3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acid][5]。②多糖:茯苓聚糖、茯苓次聚糖[6],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7]。其他尚含麦角甾醇[1],辛酸,十一烷酸,月桂酸,十二碳烯酸,棕榈酸,十二碳烯酸酯,辛酸酯[8],以及无机元素[9,10]。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兼松明子等:《药学杂志》(日),1970,90:475。 [2]Bang,et al.C A,1981,94:139981e. [3]Tai T,et al.Phytochemistry,1993,32(5):1239. [4]王利亚等:《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0):613。 [5]Tai T,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7):2548. [6]郭信芳等:《时珍国药研究》,1993,4(1):15。 [7]金山久(?车已)等:《药学杂志》(日),1986,106(3):206。 [8]Moon S K,et al.C A,1987,107:36264f. [9]蔡传英等:《中草药》,1984,15(2):61。 [10]林似兰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4):222。 |
药理参考文献 | [1]高应斗等:《中华医学杂志》,1955,41(10):963。
[2]邓祖藩等:《中华医学杂志》,1961,47(1):7。
[3]罗厚蔚等:《南京药学院学报》,1964,(10):69。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