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巴腩美
|
年份 | ba normh hmei
|
别名 | 五叶藤、母猪藤、止血藤
|
来源 | |
形态特征 | 草质藤本。块根粗壮,圆形。茎有与叶对生的卷须,上部分叉。鸟足状复叶,小叶5枚,中央小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8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每边有8~12(~15)个锯齿;两侧小叶较小。花小,淡绿色;聚伞花序腋生或假腋生,有长柄。浆果卵形,熟时黑色。花果期6月。
|
生态分布 |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酸、苦,性寒。
|
功效 | 清热解毒,利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取汁涂或研粉冷开水调敷。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1.抗病毒、抗菌解热作用 乌蔹莓注射液在鸡胚内对抗流行性感冒病毒A3 /沪防-77-56-E2及京科68-1株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人胚肾组织培养中乌蔹莓注射液对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鼻病毒及E-CHO11型病毒无明显抑制作用[1]。体外试验,1%与10%乌蔹莓注射液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致病性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乌蔹莓注射液皮下注射对由皮下注射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也有明显的降低或延缓作用[2]。 2.抗炎作用 乌蔹莓水煎醇沉液28g/kg和乌蔹莓醇提取液25g/kg灌胃,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对大鼠塑料环肉芽肿与对大鼠蛋清性、角叉菜胶足肿胀3种动物不同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对以渗出和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炎症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对去肾上腺大鼠抗蛋清、角叉菜胶足肿胀,乌蔹莓仍有一定抗炎作用,说明其抗炎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无关[3]。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分别给大鼠灌服乌蔹莓水煎醇沉液25g/kg和乌蔹莓醇提取液25g/kg,连续14d,用XTN-RⅡ型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分别测定血栓长度和重量及血小板粘附率,结果表明乌蔹莓醇提取液能使血栓长度和血检干重明显减少及血小板粘附率明显降低,而乌蔹莓水煎醇沉液则无作用[4]。乌蔹莓能显著抑制ADP、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同时也明显抑制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凝血酶时间(TT)[5]。 4.毒性 乌蔹莓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51.12g/kg;乌蔹莓醇提取液的LD50为102.8g/kg[4]。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罗莉等:《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13(2):169。 [2]何福音等:《中成药研究》,1987,(4):30。 [3]南京药学院:《江苏药材志》,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27。 [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24。 [5]Ishikura N,et al.C A,1971,74:10390u. |
药理参考文献 | [1]唐有元等:《中药通报》,1982,7(2):37。
[2]唐有元:《中药通报》,1985,10(8):378。
[3]顾月芳等:《中药通报》,1988,13(9):558。
[4]顾月芳等:《中成药》,1991,13(4):26。
[5]顾月芳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1):46。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