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巴拉艾
|
年份 | ba hlax ngoie
|
别名 | 艾叶、家艾
|
来源 | 菊科植物艾蒿 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叶。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茎直立,被灰白色软毛。单叶互生,中部叶卵状椭圆形,长6~9厘米,宽4~8厘米,有柄,羽状深裂或浅裂,侧裂片约2对,中裂片常3裂,裂片边缘有粗齿,上面有蛛丝状毛和白色腺点,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上部叶渐小,3裂或全缘,无柄。花红色;头状花序,排成复总状花序,生于茎顶部;总苞卵形。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7~10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荒地、路旁、草地等处。产于广西龙胜、兴安、临桂、金秀、南宁等县市;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季花未开,叶茂时采,晒干或阴干备用。
|
性味 | 味苦、辛,性温。
|
功效 |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配生姜、黄糖捣敷。
|
方例 | 1.白带 巴拉艾(艾蒿)15克,水煎去渣取汁,煮鸡蛋连药汁吃。
|
化学成分 | 艾叶含挥发油0.45%~1.00%,从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己烯醛,顺式-3-己烯-1-醇,三环烯,α-侧柏烯,α-蒎烯,樟烯,香桧烯,β-蒎烯,1-辛烯-3-醇,2,4(8)-对-(艹孟)二烯[2,4(8)-p-menthadiene],对-聚伞花素,1,8-桉叶素,γ-松油烯,蒿属醇,α-松油烯,二甲基苏合香烯,樟脑,龙脑,异龙脑,4-松油烯酸,对-聚伞花-α-酸,α-松油醇,顺式辣薄荷醇,马鞭草烯酮,桃金娘醇,反式-辣薄荷醇,反式香苇醇,顺式-香苇醇,乙酸-顺式-3-己烯酸酯,对-异丙基苯甲醛,葛缕酮,香苇烯酮,紫苏醛,乙酸龙脑酯,紫苏醇,香荆芥酚,丁香油酚,(王古)(王巴)烯β-波旁烯,β-榄香烯,甲基丁香油酚,反式-丁香烯,β-荜澄茄油烯,)顺式-β-金合欢烯,葎草烯β-橄榄烯,反式-β-金合欢烯,β-芹子烯,γ-衣兰油烯,γ-榄香烯,α-衣兰油烯,丙酸橙花酸酯,δ-荜澄茄烯,丁香烯氧化物,喇叭醇,十五烷醛,六氢金合欢烯基丙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棕榈酸等60种成分[1]。另据报道,从山东崂山产野生艾蒿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4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柠檬烯,香桧烯,α-及β-蒎烯,乙酸龙脑酯,顺式-β-金合欢烯,α-侧柏酮,α-水芹烯,1,8-桉叶素,α-松油烯,异戊基环己烯,龙脑,4-松油烯醇,顺式-辣薄荷醇,香茅醇,α-金合欢烯等[2]。又从全株的挥发油中分得:乙酸乙酯,7-辛烯-4-醇,甲基异丙基苯,1,8-桉叶素,水合樟烯,1,4-桉叶素,樟脑,龙脑,4-松油烯醇,α-松油醇,反式-香苇醇,葛缕酮,紫苏醛,乙酸龙脑酯,丁香油酚,α-金合欢烯,喇叭醇,2-N-丙基-1,3-二氧戊环,α-水芹烯,芳樟醇,2-四氢吡喃甲醇,优葛缕酮,顺式-辣薄荷醇,蒿属酮,辣薄荷酮,异辣薄荷酮,马鞭草烯酮,2,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酮,α-姜黄烯,二氢猕猴桃内酯,羽毛柏烯,2,2-二甲基-3-苯基丙酸乙烯酯等32个成分[3]。叶还含黄酮类成分: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4],槲皮素,柚皮素[5];桉叶烷类成分:柳杉二醇[5,6],魁蒿内酯[5,7],1-氧代-4β-乙酸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oxo-4β-acetoxyeudema-2,11(13)-dien-12,8β-olide,1-氧代-4α-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oxo-4α-acetoxyeudesma-2,11(13)-dien-12,8β-olide][5];三萜类成分:α-及β-香树脂醇,无羁萜[5]。α-及β-香树脂醇的乙酸酯,羽扇烯酮,粘霉烯酮,羊齿烯酮,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西米杜鹃醇,3β-甲氧基-9β,19-环羊毛甾-23(E)烯-25,26-二醇[3β-methoxy-9β,19-cyclolanost-23(E)-en-25,26-diol];其他成分:β-谷甾酸,豆甾醇[5],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反式的苯亚甲基丁二酸[8]以及镍、钴、铝、铬、硒、铜、锌、铁、锰、钙、镁等元素[9]。
|
药理 | 1.抗菌作用 艾叶油4×10-3g/ml浓度时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奈瑟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4-松油烯酸2×10-3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敏感及耐青霉素菌株)均有抑制作用[1]。五月艾叶水煎液对致病性真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艾叶水煎液15%浓度对堇色毛癣菌呈抑制作用,30%浓度时对许兰毛癣菌、许兰毛癣菌蒙古变种、犬小芽胞菌、共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2]。 2.兴奋子宫作用 艾叶煎剂对未孕家兔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使收缩加强,可引起强直性收缩,维持1h以上[3]。 3.毒性 小鼠LD50:艾叶煎剂腹腔注射23g/kg;艾叶油灌胃为2.47ml/kg和1.82g/kg,腹腔注射为1.12ml/kg,4-松油烯醇灌胃为1.237g/kg和1.242g/kg;丁香烯口服为3.355g/kg[1]。家兔腹腔注射艾叶油2ml/kg10min后,由镇静转入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减慢,但角膜反射始终存在,体温、瞳孔大小均无明显影响,最后呼吸抑制致死[1]。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潘炯光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41。 [2]刘国声:《中草药》,1990,21(9):392。 [3]朱亮峰等:《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43。 [4]吴崇明等:《中药通报),1985,10(1):31。 [5]Tan Renxiang,et al.Planta Med,1992,58(4):370. [6]Irnm M A,et al.Phytochemistry.1973,12:849. [7]Geissman T A.J Org Chem,1966,31:2523. [8]Lao A N,et al.Chem Pharm Bull,1984,32(2):723. [9]梅金喜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718。 |
药理参考文献 | [1]防治慢性气管炎艾叶油研究协作组:《医药工业》,1977,(11):5。
[2]孙迅:《中华皮肤科杂志》,1958,(3):210。
[3]孙智明:《云南医学杂志》,1961,3(2):64。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