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1236
|
总例数
|
120例
|
性别例数
|
男65例,女55例
|
治疗组例数
|
60例
|
对照组例数
|
60例
|
年龄区间
|
|
平均年龄
|
治疗组:18±5岁;对照组:20±4岁
|
疾病
|
肝豆状核变性
|
并发症
|
|
药品通用名称
|
二巯丁二钠
|
药品商品名称
|
|
药品英文名称
|
Sodium Dimercaptosuccinate
|
剂型
|
|
规格
|
|
批准文号
|
卫药准字(94)X-31号
|
生产厂家
|
上海新亚药厂
|
分类
|
化学药品
|
用药目的
|
治疗
|
用法用量
|
A组服二巯丁二酸750mg,口服,2次/天。B组服青霉胺250mg,口服,4次/天。同时考虑到该2药长期排铜过程中,也结合了其他的微量和宏量元素,尤其是锌和钙元素,故2组均于服铜络合剂后2h加用葡萄糖酸锌560mg,to,3次/天及每周2d用葡萄糖酸钙500mg,口服,3次/天长期维持治疗。
|
联合用药
|
青霉胺
|
疗效评价标准
|
显效:症状与体征显著改善,病情分级改善≥2级者。好转:症状与体征有改善,病情分级改善l级者。无效或恶化: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或加重者。
|
治疗效果及临床指征比较
|
A组2个治疗时问段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85%,均高于B组的58%和59%,经Ridit分析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11例无效病人换服青霉胺后,1例显效,2例好转,8例无效。有效率27%;而B组25例无效病人换服二巯丁二酸后,5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有效率68%。
|
本研究报道不良反应
|
维持治疗过程中,A组共有9例(15%)发生鼻腔、牙龈少量出血、皮疹、轻微腹胀和发热等不良反应,其中5例(5/9)发生于6mo~2a治疗期间;B组有22例(37%)发生皮疹、发热、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其中16例(16/22)发生于6mo~2a治疗期间。因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微,经加用止血药 升白细胞药和抗过敏药而缓解,故2组皆无因其而终止治疗者。
|
其他报道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