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1504 |
总例数 | 70例 |
性别例数 | 男30例,女40例 |
治疗组例数 | 40例 |
对照组例数 | 30例 |
年龄区间 | 治疗组:33~72岁;对照组:30~73岁 |
平均年龄 | |
疾病 | 三叉神经痛 |
并发症 | |
药品通用名称 | 多柔比星 |
药品商品名称 | |
药品英文名称 | Doxorubicin |
剂型 | 注射剂 |
规格 | |
批准文号 | |
生产厂家 | |
分类 | 化学药品 |
用药目的 | 治疗 |
用法用量 | 治疗组采用阿霉素穴位注射。取穴:根据经络学俞穴体表定位结合解剖学神经干进行选穴及定位。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通过鱼腰穴刺向眶上孔内眼神经支,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痛通过四白穴刺向眶下孔的上颌神经支;治疗三叉神经Ⅱ、Ⅲ支痛取下关穴可刺人到半月神经节、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第Ⅲ支痛,通过夹承浆刺向颌孔的颌神经支。注射方法:将阿霉素粉剂10mg用0.9%NS 5ml配成0.5%的溶液备用。鱼腰穿刺点皮肤消毒后,用3号针头沿骨面滑入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当触及眶上神经时出现放射痛,先注入1%的利多卡因0.2ml |
联合用药 | |
疗效评价标准 |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现代疼痛学》中有关标准制定。疼痛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0分为无痛,l~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分以上为重度疼痛,最高为1O分。于治疗前后各测评1次,并计算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率=治疗前疼痛程度计丹一治疗后疼痛程度计分/治疗前疼痛程度计分×100%。临床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隧访2年无复发。显效:疼痛程度明显减轻:VAS评分减少2个等级以上,疼痛缓解率50%~75%好转:有疼痛发作但程度减轻,VAS评分减少1个等级以上 疼痛缓解率25%~49%。无效:治 |
治疗效果及临床指征比较 |
![]() |
本研究报道不良反应 | |
其他报道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