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1064
|
总例数
|
225例
|
性别例数
|
男106例,女119例
|
治疗组例数
|
111例,男51例.女60例
|
对照组例数
|
114例,男55例,女59例
|
年龄区间
|
1组:14~38岁,2组11~42岁
|
平均年龄
|
1组:23.04 /-0.458岁,2组:17.91 /-0.444岁
|
疾病
|
寻常型痤疮
|
并发症
|
|
药品通用名称
|
克林霉素凝胶
|
药品商品名称
|
|
药品英文名称
|
|
剂型
|
凝胶
|
规格
|
10g(1%)
|
批准文号
|
|
生产厂家
|
苏州第四制药厂
|
分类
|
化学药品
|
用药目的
|
|
用法用量
|
试验1组患者口服维胺酯胶囊25mg,每日3次;试验2组患者口服维胺酯胶囊50mg,每日3次。两组患者同时外用克林霉素凝胶,每日2次。疗程均为6周。
|
联合用药
|
试验1组患者口服维胺酯胶囊25mg,每日3次;试验2组患者口服维胺酯胶囊50mg,每日3次.
|
疗效评价标准
|
治疗结束时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总数一治疗后皮损总数)胎疗前皮损总数x l00%。疗效判定标准:基愈为疗效指数90%:显效为疗效指数60%~89%;进步为疗效指数20%一59%;无效为疗效指数<20%。基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计为有效率。
|
治疗效果及临床指征比较
|
1治疗前、后的皮损改善情况
治疗前、后试验1组:黑头粉刺分别为(11.22~0.932)个和(4.06~0.448)个,白头粉刺分别为(17.68±1.364)个和(6.98±0.703)个,丘疹分别为(19.68~1.405)个和(5.14~0.666)个,脓疱分别为(3.34~0.386)个和(0.74±0.177)个,结节分别为(0.75±0.196)个和(0.24~0.095)个,总皮损数分别为(52.67~1.987)个和(17.17~1.396)个。试验2组:黑头粉刺分别为(9.78~0.863)个和(0.39±0.363)个,白头粉刺分别为(19.93±1.456)个和(8.16±0.815)个;丘疹分别为(24.83±1.469)个和(5.73±0.712)个,脓疱分别为(5.23±0.562)个和(0.76±0.200)个,结节分别为(1.12±0.251)个和(0.33±0.096)个,总皮损数分别为(60.89±2.074)个和(18.07±1.542)个。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结节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丘疹、脓疱及总皮损数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前、治疗第6周痤疮疴隋改善情况
试验1组治疗前病情分级:I~Ⅳ级分别为6例、59例、40例、6例;治疗第6周0~Ⅳ级分别为9例、88例、10例、4例、0例。试验2组治疗前病情分级:I~Ⅳ级分别为8例、33例、65例、8例。治疗第6周0~Ⅳ级分别为6例、92例、13例、2例、1例。治疗前两组的痤疮分级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第6周两组患者痤疮II缶床严重程度分级的比较,x:=2.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第6周临床疗效评估见表1。治疗后第6周试验2组的有效率为70.2%,略高于试验1组(68.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停药后随访情况
停药后3个月试验1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3.60%;试验2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5.26%(P>0.05)。
|
本研究报道不良反应
|
治疗第2周试验1组有35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7%;试验2组有48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1%。治疗第4周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4%和32.5%。治疗第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21.6%和24.6%。停药1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5.4%和2.6%。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唇部干燥(75.3%),皮肤干燥(40.7%),皮肤瘙痒(13.6%)和皮肤疼痛(8.6%)。
|
其他报道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