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1692-抗真菌药 |
总例数 | 40 |
性别例数 | 男23,女17 |
治疗组例数 | 40 |
对照组例数 | 0 |
年龄区间 | 14~73岁 |
平均年龄 | 35.9岁 |
疾病 | 侵袭性真菌感染 |
并发症 | 恶性血液病 |
药品通用名称 | 注射用两性霉素B |
药品商品名称 | |
药品英文名称 | Amphotericin B for Injection |
剂型 | 粉针剂 |
规格 | 25mg |
批准文号 | |
生产厂家 | 华北制药厂 |
分类 | 化学药品 |
用药目的 | 治疗 |
用法用量 | 所有患者均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首次剂量每日5mg,给予5%葡萄糖溶液500ml,避光8~12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为减少呕吐、寒颤、高热等不良反应,常规在用药前半小时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静脉滴注12小时以上并常规口服补钾每日4~6g。如能耐受逐日加量至每日25~50mg(每日最多不超过50mg)。 |
联合用药 | |
疗效评价标准 | 疗效评定:1.临床判断标准:对于有病原学证据的真菌感染按卫生部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四种。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四项全部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四项中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h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以痊愈和显效计算有效率。对于经验性治疗,分显效、进步和无效两种。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进步:临床症状有好转,但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以显效计算有效率。2.真菌学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清除和未清除。清除:治疗结束后培养无菌;未清除:治疗结束后培养原致病真菌依然存在。 |
治疗效果及临床指征比较 |
结果
1.两性霉素B使用情况:在可评价疗效36例中,两性霉素B使用总剂量为115~3100mg,平均608mg,疗程8~66天,平均23.2天。
2.患者感染部位及治疗效果:感染部位:肺部感染25例,颅内感染4例(其中2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合并肛周感染),肛周感染2例,鼻窦、骨髓感染各1例,未明热10例。可评价36例患者中,无效4例,痊愈2例,显效25例,进步3例,总有效率75%,其中呼吸道感染有效率为64%(16/25)。见表1。
3.真菌学疗效分析(表2) |
本研究报道不良反应 | 40例中,用药后发生畏寒、寒颤发热者23例,占57.5%,经减慢滴数(滴注时间大于12小时,最长达24小时连续滴注)并增加地塞米松2.5mg后,除1例患者外,其余均可耐受;出现低钾(常规补钾情况下)16例,占40%,患者经积极补钾治疗后低钾血症均得以纠正。但需注意有2例患者在停用两性霉素B及常规补钾后仍出现严重低血钾(最低至2.3mmol/L),经积极静脉、口服补钾1周后血钾恢复正常。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8例,占20%。肾功能受损6例,占15%,均较轻微,与药物剂量似有关系((6例平均用药1120.8mg),停药后自行恢复。肝功能受损1例,占2.5%,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予以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胺积极护肝治疗后恢复正常。静脉炎1例,占2.5%。 |
其他报道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