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998
|
总例数
|
128例
|
性别例数
|
A组:男15例,女17例;B组:男16例,女16例;C组:男17例,女15例;D组:男16例,女16例
|
治疗组例数
|
32例
|
对照组例数
|
96例
|
年龄区间
|
18~45岁
|
平均年龄
|
A组:26±5岁;B组:27±4岁;C组:26±5岁;D组:26±5岁
|
疾病
|
糖代谢紊乱
|
并发症
|
精神分裂症
|
药品通用名称
|
二甲双胍
|
药品商品名称
|
|
药品英文名称
|
|
剂型
|
|
规格
|
|
批准文号
|
|
生产厂家
|
|
分类
|
化学药品
|
用药目的
|
治疗
|
用法用量
|
A、B两组患者入组后第1天开始服用二甲双胍,第1~4天晚饭后立即服用250mg,第5天起加至每日750mg,于三餐后即服250mg。所有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及种类维持不变。必要时可合用小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改善睡眠及盐酸苯海索对抗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
联合用药
|
|
疗效评价标准
|
|
治疗效果及临床指征比较
|
1、二甲双胍治疗与行为干预的依从性比较。接受二甲双胍的64例中9例(14%;治疗第4周前4例,治疗第8周前5例)提前中止治疗;接受行为干预的64例中30例(47% ;治疗第4周前11例,治疗第8周前18例,治疗第12周前1例)提前中止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63,P<0.05)。2、四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各指标测定结果比较(表1)。由表1可见,与治疗前比较,A、B、C三组患者的体质量、BMI、FBG、空腹INS、IRI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组患者的体
|
本研究报道不良反应
|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128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恶心(A组4例,B组6例,c组5例,D组4例),30例出现锥体外系反应(A组8例,B组6例,c组7例,D组9例),10例出现口干(A组3例,B组3例,c组2例,D组2例),10例出现头痛(A组3例,B组3例,c组2例,D组2例)。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其他报道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