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1):30-32 |
剂型 | |
药物组成 | 猪苓2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20g,黄芪30g,桑寄生30g,仙灵脾12g,葛根30g,苦味叶下珠30g,白花蛇舌草30g,白背叶根30g,山楂15g,丹参20g。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乙型肝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婉婉等,初步探讨了补肾健脾方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通过补肾健脾方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其对2.2.15细胞两抗原分泌的影响,初步评价其抗HBV作用。结果:补肾健脾方作用于2.2.15细胞10d后,药物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为37.80g/L,对HBsAg、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9.05g/L和9.55g/L,治疗指数分别为1.98和3.96。补肾健脾方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eAg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