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福建中医药2002,33(1):12-13 |
剂型 | |
药物组成 | 莪术10g,银花9g,黄连4.5g,徐长卿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5g,丹参10g,蒲公英15g,黄芪30g,党参10g,桂枝10g,王不留行10g,炮山甲15g。 |
加减 | |
功效 | 补气温中,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
主治 | 萎缩性胃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福州市第二医院吴和木等,观察了除萎平异汤与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为两组。本组用除萎平异汤,对照组辨证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用黄芪12g,桂枝6g,白芍10g,甘草3g,生姜2片,吴茱萸2g,紫苏梗10g,砂仁3g;肝胃气滞型用白芍10g,柴胡10g,甘草3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半夏10g,香附g,生姜2片,大枣7枚;胃阴不足型用党参10g,北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0g,天花粉10g,知母10g,乌梅4.5g,甘草3g,石斛10g;胃络瘀血型用黄芪15g,白芍15g,甘草4.5g,蒲黄9g,五灵脂9g,丹参15g,砂仁6g;脾胃湿热型用厚朴10g,黄连5g,石菖蒲10g,半夏12g,香附10g,生姜2片,甘草3g,大枣7枚。用法:均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恢复或减轻2个级度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病变有所减轻,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改善1个级度。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恶化:病理情况加重,肠化、不典型增生加重,腺体萎缩加剧。结果:本组100例,显效30例,有效6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60例,显效20例,有效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胃镜活检病理疗效两组均有效,但本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幽门螺旋菌转阴本组优于对照组。本方可使异型增生细胞和肠化生细胞的异常分化逆转,疗效较满意。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