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甘肃中医2002,15(2):33-35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人参10g(或党参15g,太子参12g),白术15g,炒麦芽12g,茯苓15g,炙甘草6g,半夏15g,炒枳实12g,厚朴10g,三七10g,血竭9g,红花9g,蒲公英12g,浙贝母12g,莱菔子15g。
|
加减 |
面色晄白、气短乏力明显者加生黄芪30g,益气散10g(西洋参、党参);泛酸嘈杂、胃脘灼热者,加贼骨12g,煅瓦楞子24g;脘腹胀甚者加苏梗12g,砂仁10g,木香6g;胃脘冷痛者加炮姜6g,高良姜6g,延胡索10g;大便溏薄者加炒白扁豆10g,炒山药15g;呃逆甚时加旋覆花30g,代赭石15g,降香6g;大便干结或不畅者加大黄10g,元参15g,元明粉(烊化)6g。
|
功效 |
健脾和胃,消痞除满,和血通络。
|
主治 |
萎缩性胃炎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饭后1小时服。3个月为1个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兰州大学校医院徐杰,观察了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依1991年《中医杂志》中“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专家座谈会纪要》分为四级。治愈:临床主症消除,胃镜病检及有关检查基本正常。显效:主症减轻2个“+”以上,胃镜病检及有关检查明显好转。有效:主症减轻1个“+”以上,胃镜病检及有关检查轻度好转。无效:主症减轻未及1个“+”以上,胃镜病检及有关检查无好转。结果:本组225例,症状6项(胃隐痛、痞满、疲乏、纳少、呃逆、泛酸)总有效率96.75%-98.09%。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