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120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丹参20g,郁金10g,山楂15g,莱菔子15g,决明子20g,大黄10g。 |
加减 | 肝区痞满胀痛者加莪术10g,枳壳10g;泛恶者加姜半夏10g,竹茹10g;有黄疸者加茵陈30g,山栀10g;脾胃虚弱者加黄芪30g,山药30g,鸡内金10g;心悸胸闷者加瓜蒌10g,石菖蒲6g;偏阴虚加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血压高者加石决明30g(先煎)。 |
功效 | 健脾祛湿浊,消瘀降脂。 |
主治 | 脂肪肝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20日为l个疗程。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青阳县中医医院谢绍武等,观察了自拟健脾祛浊消脂汤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朱文锋,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95):年龄28-70岁;血脂检查: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肝脏B超检查:肝大,肝脏脂肪样变性;具有下列症状和体征之1项或多项:肥胖,食欲减退或嗜食肥甘厚腻饮食,泛恶,嗳气,易疲劳,右肋部胀满疼痛,肝区触痛或叩痛;排除重度脂肪肝、肝硬化。用消脂汤,饮食宜清淡,忌酒。疗效标准: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脏B超示肝脏脂肪样变性消失,血脂检查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脏B超示肝脏脂肪样变性明显改善,血脂检查接近正常值。无效:自觉症状存在,肝脏B超及血脂检查无变化。结果:本组42例,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90.5%。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