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国药典》(2000年版)。 |
剂型 | 丸剂 |
药物组成 | 槟榔200g,大黄(酒炒)400g,牵牛子(炒)400g,猪牙皂(炒)50g,香附(醋制)200g,五灵脂(醋炒)200g。 |
加减 | |
功效 | 消食导滞,行气泻水。 |
主治 | 用于食积痰饮,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秘结。 |
制备方法 |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次6g,日2次口服。 |
用药禁忌 | 孕妇忌服。 |
不良反应 | 临床报道7例服药后引起腹泻,但随病症减轻逐渐好转,其中1例反应严重加用人参健脾丸后病情缓解。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增加肠管蠕动,解痉,抗菌,抗炎作用。 1.增加肠管蠕动:槟榔、牵牛子有增加肠蠕动作用。 2. 解痉:大黄、五灵脂、香附有解除平滑肌痉挛作用。 3.抗菌、抗炎:槟榔、大黄。五灵脂、香附有抗菌、抗炎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本品为浅褐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辛。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l)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直径60-140μm。分泌细胞类圆形,含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纤维束红棕色或黄棕色,细长,壁甚厚。纤维束淡黄色,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少数簇晶,形成晶纤维,并常伴有类方形厚壁细胞。种皮栅状细胞淡棕色或棕色,长48-80μm。内胚乳碎片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 (2)取本品0.5g,加甲醇20ml,浸渍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加盐酸lml,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已醚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醚提取液,蒸干,加氯仿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