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国药典》(2000年版)。 |
剂型 | 丸剂 |
药物组成 | 酒黄芩100g,瓜蒌仁霜100g,半夏(制)150g,胆南星150g,陈皮100g,苦杏仁100g,枳实100g,茯苓100g。 |
加减 | |
功效 | 清肺化痰。 |
主治 |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 |
制备方法 | 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1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次6-9g,日2次口服;小儿酌减。 |
用药禁忌 | 1.本方为清肺化痰之代表方,多用于肺经痰热之咳嗽,哮喘等病证。2.无实火热痰或体弱便溏者勿用,风寒咳嗽和干咳无痰者不宜服用,孕妇忌服。3.忌食辛辣物。4.同名异方有《丹溪心法附余》方、《沈氏尊生书》方及《杂病源流犀烛》方等,其组成及功能主治各异,应注意对症施治。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镇咳,祛痰,平喘,抑菌,免疫调节等作用。 1.镇咳、祛痰、平喘;杏仁、半夏具有较强的镇咳作用;陈皮、胆南星、半夏均具有祛痰作用;陈皮可对抗组胺所致支气管痉挛而有平喘作用,杏仁亦可平喘。 2.抑菌:黄芩、陈皮、茯苓、半夏对多种菌有抑制作用;枳实且有抗结核杆菌,半夏有抗真菌的作用。 3.免疫调节:茯苓和黄芩可促进机体的免疫机能,黄芩亦可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本品为灰黄色的水丸;气微,味苦。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糊化淀粉团块无色。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草酸钙针晶成束,长32-144μm,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网纹细胞椭圆形、长方形或多角形,壁非木化,网孔类圆形。纤维淡黄色,梭形,壁厚,孔沟细。石细胞橙黄色,贝壳形,壁较厚,较宽一边纹孔明显。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