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汉·《金匮要略》。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 |
加减 | |
功效 | 散寒除湿,除痹止痛。 |
主治 | 寒湿历节及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证。尤其对痛痹有显著疗效。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本方应用时一定要依法煎煮,蜂蜜有减低乌头类药物毒性,方中之宜不宜轻易去之。 |
不良反应 | 乌头有大毒,口服乌头6-12g可中毒,主要毒性成分为乌头碱,人口服乌头碱3-5mg可死亡。由消化道途径中毒者的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口腔、咽部粘膜接触部位的刺痛及烧灼感,说话不流利,四肢麻木。重者尚有躁动不安,肢体发硬或肌肉强直而不能伸屈,偶有抽搐,耳鸣,复视和牙关紧闭等症状。中枢:先兴奋后麻醉。胃肠道:恶心、呕吐、流涎、肠呜亢进、腹痛、腹泻,少数出现血样便,里急后重,酷似痢疾。心脏:心悸、气急、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可出现结性心律,多源频繁的过早搏动,二联律,房室脱节,窦性停搏,最后心搏骤停。 中毒抢救:1.口服浓茶一碗,可沉淀生物碱,阻止其吸收。2.绿豆、甘草、黑豆水煎服,能解乌头中毒。3.用阿托品、普鲁卡因酰胺解救。4.催吐、输液及对症处理。 |
临床应用 | 1.慢性关节炎:用本方:制川乌60g,麻黄30g,白芍30g,黄芪30g,甘草30g,每日1剂,6日为1疗程。观察1-2个疗程。治疗慢性关节炎30例中,风湿性关节炎2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结果:关节疼痛、肿胀、麻木诸症消失,屈伸自如,恢复正常劳动半年以上者为痊愈,共20例;治疗后诸症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但半年内有复发倾向,仍需间歇服药者为显效,共7例;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但恢复正常劳动仍有困难者为进步,共2例;经治疗1个疗程后,诸症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共1例。其中痊愈、显效者均为风湿性关节炎,进步、无效者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2.坐骨神经炎:用本方加减:制川乌30g(先煎2小时),黄芪15g,白芍15g,麻黄6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红花6g,川牛膝10g,蜈蚣2条,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兼有热象者加知母、黄柏;瘀痛重者合活络效灵丹;久病气血亏虚者,加重益气养血之品。本组病例服药时间最短7日,最长65日,平均28.8日。治疗坐骨神经炎120例,患者均具有一侧臀部或髋部、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向远端放射样剧烈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及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除外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22-68岁;病程1个月至1年者53例,1年以上至3年者41例,3年以上者26例。结果:痊愈者(症状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观察1年以上未复发)56例(46.7%);好转者(疼痛显著减轻,直腿抬高接近7O度)52例(43.3%);无效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2例(10%);总有效率为9O%)。 3.坐骨神经痛:用本方加味:制川乌5g,麻黄10g,白芍15g,黄芪20g,制马钱子2.5g,地龙15g,威灵仙15g,甘草10g,用水400ml浸泡后,煮取200ml,每次服100ml,1日2次。治疗坐骨神经痛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个月;原发性坐骨神经痛18例,继发性坐骨神经痛6例。结果:用药1-2周后疼痛减轻,可以下床活动,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疼痛消失时间,2周内3例,2-3周内8例,4-5周13例。 |
药理作用 | 镇痛,抗炎。 1.镇痛:芍药、甘草、川乌等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川乌还有局麻作用。 2.抗炎:方中甘草、乌头均有抗炎作用。本方加防己可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增加肾上腺重量。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塑料环肉芽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小鼠耳后心肌移植试验,小鼠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提示本方无免疫抑制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