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汉·《伤寒论》。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土茯苓、土贝母、土三七、金银花、蒲公英、薏苡仁、赤芍、川芎、王不留行、生地、补骨脂、全蝎(或蜈蚣)(均研冲)、羌活。 |
加减 | |
功效 | 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搜络。 |
主治 |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35例;年龄17-70岁,平均为40.65岁;病程5个月至25年,平均4.12年。疗效判定标准:①近期控制:治疗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RF、ESR恢复正常,且停药后可维持3个月以上;②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ESR、RF滴度降低,或ESR、RF已恢复正常,但关节肿痛尚未消失;③有效:治疗疗后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好转;④无效:治疗疗1-3个疗程以上,受累关节肿痛无好转;结果:本组52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4%。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作用。 1.抗炎:结核菌石腊混悬液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按1.5ml/100g体重给予本药(2g/ml),每日1次,连续24日,每日测量左右后肢踝关节周径,实验结果表明对此模型大鼠的非特异性炎症与变态反应性炎症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并能减轻骨质的破坏程度。 2.抑制免疫反应:用本药(3g/ml)按0.2ml/10g体重给小鼠灌胃,每日2次,连续9日,测得对小鼠的特异性溶血素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使小鼠脾脏重量有所减轻,但对胸腺重量则无明显影响。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