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杂志1989,(4):223 |
剂型 | 冲剂 |
药物组成 |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知母、黄芩、板蓝根、麦冬、鱼腥草。 |
加减 | |
功效 |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
主治 | 发热汗出,口渴欲饮,呼吸气促,喘憋鼻煽,咳声不断,烦躁不安,夜寝不宁,便干尿黄,舌质赤,苔黄,脉数。用于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病证。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袋12g,3岁以下每次1袋,日3次口服;3-7岁每次1袋,日4次口服;7岁以上每次2袋,日3次口服。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组男性41例,女性34例;3岁以下39例,3-7岁35例,7岁以上1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4例;3岁以下27例,3-7岁13例。临床按咳喘、发热的程序和肺部听诊的体征情况分轻、中、重三级。轻型:每昼夜咳嗽3-5次,每次2-3声,一般情况好,体温37-39℃,肺部只闻少量或仅闻粗罗音,或仅闻呼吸音粗。中型:每昼夜咳嗽3-5次,每次2-3声,体温37-39℃之间,仅有憋气,尚能平卧,不影响睡眠和生活,肺部可闻稍多粗罗音及喘鸣音。重型:每昼夜咳嗽5次以上,影响睡眠,体温39℃以上,如伴喘则哮喘及气短,不得休息,影响睡眠和生活,肺部布满粗罗音及喘鸣音。疗效标准:治愈:经治疗7日后,症状完全消失,舌脉正常者;显效:经治疗7日后初诊症状降二级者;有效:经治疗7日后初诊症状降一级者;无效:经治疗7日后未达降级者。治疗组痊愈30例(占40%),显效19例(占25%),有效21例(占28%),无效5例(占7%)。对照组,痊愈6例(占15%),显效15例(占37.5%),有效9例(占22.5%),无效10例(占25%)。经过卡方检验2组间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1)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祛痰和解热作用。 1.祛痰:用小儿肺热咳喘冲剂半成品浸膏10-20ml/kg,小鼠灌胃给药,用酚红祛痰实验法证明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2.镇咳:对氨水吸入致咳小鼠,大剂量组(20ml/kg汉膏)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3.解热:1次口服给药20ml/kg(含15g浸膏),小儿肺热咳喘冲剂对鲜酵母致热大鼠有非常明显的解热作用。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